低代碼在效率之外其實還能帶來很多額外價值。
我們知道,低代碼可以成倍的提升開發效率,除了成本的節省之外,還有很多從量變到質變的效果。
以IT滿意度而言:
原來企(qi)業(ye)的資源(yuan)費(fei)用有限(xian),業(ye)務部(bu)門中很多小型的、相對低價值的功能實際上是(shi)沒(mei)有精力去實現的,因為這些功能往往非常瑣碎而且個性化程度(du)很高,在(zai)市場進(jin)行(xing)招標也很難。
通過低代碼平臺,可以用合理的成本和較高的效率幫助業務部門進行開發,大(da)大(da)提(ti)升業務部門的滿(man)意度。
聯通集成做過(guo)一(yi)個(ge)(ge)統計,對于某個(ge)(ge)時間段(duan)個(ge)(ge)性化需求(qiu)的比例大概如下(xia):
這些如果通過低碼完成,和傳統開發相比,大約可以提升三倍的效率。
我們知道,一個老系統什么時候會被淘汰,往往就是一個字“慢“,慢包含兩個維度,一是需求開發慢,二是運行的慢,從這一層面上來(lai)說,低代碼的高效率(lv)帶來(lai)了高滿意度。
數字化與信息化的區別在于:
這是一個面與點的關系,低代碼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幫助企業將各種犄角旮旯的需求都快速的“業務數據化“,從而為未來的”數據業務化“打下良好的基礎。
低代碼可以幫助篩選有價值的業務。
IT經常(chang)收(shou)到的抱怨和被甩鍋的理由有(you)一條(tiao):“無(wu)法支持業(ye)務的創新”。
IT同學們往往很委屈,畢竟根據軟件工程學和CMM的定義:如果你的需求都是模糊不清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,怎么可能幫你開發一套完善的軟件呢?
低代碼和無代碼工具,可以快速幫業務搭建流程與表單,打通其他業務模塊,復用企業已有能力,從而支持新業務的拓展。
有經驗的IT同學其實都知道,業務部門提出的需求70%左右都是無效的。這并不是貶低業務(wu),因(yin)為(wei)這就是創新(xin)的成本。
但是通過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,可以配合業務以非常低的成本(僅比Excel略高)去嘗試新的業務,最后剩下的30%真正有價值的功能,我(wo)們無論(lun)是(shi)進行重構還是(shi)去采購專業軟件,沉(chen)沒成本都非常低(di),真正的讓IT的資源集中在“有價值的業務(wu)”上。
低代碼會帶來很多隱形的成本節省。
企業IT構建時,集成成本是一個隱形的成本。例如:
我們采購了一套軟件,它必須和員工、門店、品類、權限等等打通,一般而言對于這些專門定制的集成開發,軟件開發商的成本是很高的,碼代碼和調試接口哪有賣光盤來的掙錢啊,碼農的成本那么高。
因此根據我們的估算,大約企業付出的軟件采購成本中,15~20%實際上是為了集成買單。如(ru)果(guo)企業(ye)采購了5個供應商的小型(xing)應用,實(shi)際上每家都需(xu)要重復的進行“集(ji)成”開發;
而采用低代碼平臺,則可以說是一次集成,日后通用,這里節省下來的成本,積少成多,非常可觀。同時,運(yun)維也變得(de)更簡單,更高效。
對于大型企業,選擇甚至自研自建低代碼平臺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資產的沉淀。
隨著SaaS服務的興起,很多軟件都變成了按年收費,每次升級新的軟件和系統又面臨大量的集成開發,很多甲方的大型企業發現,低代碼是一個很好的沉淀體系,讓軟件資產、業務經驗能夠得以沉淀。
大型(xing)企業自(zi)己研發低(di)代(dai)碼平(ping)臺(tai)成本(ben)約為(wei)30人,1.5年(nian)時間,對于很(hen)多(duo)超大型(xing)企業,這部分自(zi)研投資的回(hui)報非常高。
圖(tu)源:艾瑞《2021年低代碼行業(ye)研究報告(gao)》
隨著中臺的(de)興起與大量的(de)失敗(bai),我有一個(ge)(ge)在(zai)頭部中臺企(qi)業(ye)擔任(ren)高管的(de)朋友,曾經(jing)很(hen)傷心地說,復用(yong)是不是個(ge)(ge)偽命題?
而我把低代碼看成中臺的一種,即邏輯中臺,是原來中臺體系中缺失的一環,一旦把它補齊,中臺的復用價值才會變得完整。
為什么稱之為邏輯中臺,因為低代碼實現了企業業務和運營流程,同時又使得這部分能夠被透明的管理。例如:
總部指定了主框架,各個區域還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,這些調整是透明的,可被監控的,既滿足了靈活性,又滿足了規范性。
在這里剛好插一句我的觀點:企業的中臺應該有四種:
效率的提升來自于精細化,開發提效的本質是“開發人員分層”,數(shu)字化的(de)(de)推動力來(lai)源于(yu)算力的(de)(de)上升,算力使得精(jing)細化成為可能。
目前看來:
目前低代碼平臺有一個“引擎化”的趨勢,大致可分為表單引擎、報表引擎、移動端引擎、流程引擎、集成引擎、規則引擎等,最(zui)大的(de)(de)好處是可以邊界(jie)清(qing)晰的(de)(de)分(fen)步替(ti)換系統,對于大型企業的(de)(de)復雜系統,這一(yi)點很重要。
圖源:愛分析(xi)《2022愛分析(xi)·低代碼廠商全(quan)景(jing)報告》,低代碼應(ying)用場景(jing)
目前低代碼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標準,因(yin)此大家不敢使(shi)用(yong),因(yin)此希望大家一起(qi)參與,推動兩項重(zhong)要的(de)執行標準:
最好的方式是:自研體系+外包團隊+低碼平臺。
這樣效(xiao)率最高,研發(fa)可控,外包團(tuan)隊可以有效(xiao)改善需求高峰(feng)的(de)(de)擁擠,低(di)碼(ma)平(ping)臺(tai)降低(di)了對外包人(ren)員的(de)(de)要求,同時統一了標準,減少(shao)人(ren)為的(de)(de)失誤。
另外,對于一些大型的老牌企業,往往都沉淀了一堆有行業經驗,懂開發邏輯的老技術人員,但是他們又很難學會新的開發語言,這時候低代碼和無代碼可以給予他們第二春,讓他們利用豐富的行業經驗繼續為企業發展提供持續助力。
我們在看低代碼提效這件事上,一定不要僅僅關注開發效率的提升,盡可能從應用角度來計算價值,開發效率是單一部門的事,而整體應用價值是全公司的事,清晰的(de)應(ying)用價(jia)值(zhi)是幫助我們在公司層面獲(huo)得資源來推動低代(dai)碼的(de)重要(yao)焦(jiao)點(dian)。
這也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,現在的一線低代碼企業和行業平均水平間的技術差距不超過8個月,因此技(ji)術問(wen)題反而是(shi)小問(wen)題,要(yao)注意的有這幾點:
生態,目前已經有很多企業建設了1500人以上社群,社群是低代碼發展的最持續推動力。趨勢表明,到2025年,70%的應用會由低碼及無碼平臺構建,如果我們暢想一(yi)下,未(wei)來的軟件開發可能會是一(yi)種(zhong)什么形式呢(ni)?
低代碼沉淀后,會越來越趨于無代碼,無代碼下一(yi)個(ge)階段則(ze)是(shi)拼(pin)搭型系(xi)統,未(wei)來(lai)的企業(ye)軟件開發是(shi)否(fou)會(hui)變成(cheng)像團購接龍一(yi)樣,某個(ge)部門(men)提(ti)出一(yi)個(ge)功能(neng),放置一(yi)個(ge)入口,其他業(ye)務部門(men)在下面接龍,接龍完畢,功能(neng)就(jiu)開發完畢,一(yi)個(ge)創新業(ye)務就(jiu)可以(yi)落地(di)測試了。
未來業務部門開會不再需要Excel和PowerPoint,大家直(zhi)接(jie)把軟件投影到大屏幕,針對精細化的各(ge)類業務處理,討論完(wan)畢直(zhi)接(jie)配(pei)置,會(hui)議開完(wan),功能就迭代(dai)完(wan)了。
圖源(yuan):艾(ai)瑞(rui)《2021年(nian)低(di)代(dai)碼行(xing)業研究(jiu)報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