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工廠里,我常看到這樣的場景:
- 生產計劃永遠是最亂的地方。
- 今天的訂單臨時變,
- 明天的排產打架,物料沒到,客戶催貨。
- 現場一問到底誰該負責,十有八九沒人能說清楚。
作為旁觀者,你會覺得計劃員是不是不行,可實際情況往往恰恰相反。
問題不在于人,而在于計劃體系根本沒搭好。
想讓生產順,不是靠拍腦袋排單,而是靠四張表撐起來的計劃系統。
缺了哪一張,整個計劃體系就會跛腳。
這四張表分別是:
- 主生產計劃(MPS)——定節奏
- 生產排產表(APS)——定順序
- 物料需求計劃(MRP)——定資源
- 生產反饋表(MES)——定執行
今天,我就結合自己的經驗,把這四張表的正確用法和踩過的坑都整理出來,希望你看完能有所收獲。
文章參考>> //gaoyunjjd.com

一、主生產計劃(MPS)——定節奏
我見過太多企業的計劃就是“來了訂單就做”。
- 老板一催單,計劃員趕緊插單,
- 結果昨天的急單還沒完成,今天又來了新單,
- 車間天天加班,但進度還是亂七八糟。
沒有主生產計劃,工廠的各條產線各自安排,互相沖突,結果經常出現加班、趕單和延誤。

正確做法其實很簡單,但很多企業就是不執行:
首先,要把銷售預測、歷史訂單量、在手訂單全部匯總,做成未來幾周甚至一個月的主生產計劃。
其次,要按產品線和資源負荷平衡,確認每條產線每周的產能,避免出現有的線滿負荷,有的線閑置。
最后,要明確三個時間維度:
- 短期的凍結期——計劃不能隨便變,
- 中期的可調期——根據情況調整,
- 長期的預測期——用于資源和物料準備。
一句話總結:主生產計劃解決的是整個工廠的節奏是什么,讓大家方向一致,心里有譜。

二、生產排產表(APS)——定順序
光有節奏還不夠,排產表亂,是車間最常見的災難。
我曾到一個工廠,今天趕A單,明天又插B單,結果兩頭都延誤。
工人每天滿負荷運轉,可交期仍然跟不上,老板天天焦慮,現場天天吵架。
想要解決這一問題,關鍵是要有合理的排產表——
排產表要結合優先級、產能和設備約束來排單。
- 每臺設備每天的任務要清晰可見,不是口頭告訴大家就算數。
- 計劃如果需要調整,一定要留痕,這樣才能追溯和分析問題。
我建議用系統模板管理,字段應該包括工單號、產品、工序、設備、人力、計劃開工和完工時間、優先級、狀態。
每天一看,就知道誰在哪臺設備上干哪單。
總的來說,排產表解決的是誰、什么時候、在哪兒干哪一單,確保工廠的執行有序而不是靠記憶或口頭指令。


三、物料需求計劃(MRP)——定資源
再好的計劃,缺料就全白搭。
我碰到過太多這樣的情況:排好排產表,結果開工發現原料沒到,要么停工,要么緊急多買,壓庫存。
正確做法是:
- 先根據主生產計劃結合BOM結構,自動算出所需物料數量。
- 不要憑經驗拍腦袋下單。 然后,扣減庫存,考慮在途采購,得出真實的需求量。
- 最后,要對齊時間,確保物料到=計劃開工,否則計劃永遠跟不上實際。
一個好的物料需求表,字段包括物料編碼、名稱、數量、需求日期、庫存量、采購在途、缺口量。
用好它,生產部門不再每天追料,采購也能提前安排,整個供應鏈順暢不少。
其實,物料計劃解決的就是要多少料、什么時候要,讓資源精準對齊計劃。


四、生產反饋表(MES日報)——定執行
即便前面三張表都做得很好,如果執行沒人反饋,也白搭。
我到過不少工廠,計劃排得井井有條,可現場沒人按計劃報進度,異常沒人跟進,結果所有數據全失真,管理層以為一切正常,其實問題堆積成山。
- 想要抓牢生產執行,就該每天都記錄生產進度、產量和異常。
- 對比計劃進度,看看差異在哪里,是物料、設備還是工藝問題。
- 發現異常要閉環處理,比如缺料、設備壞、質量問題,責任人要明確,并確保問題被真正解決。
常見的可以馬上投入使用的生產反饋表/日報,字段應包括日期、生產單號、計劃產量、實際產量、完工率、異常描述、責任人。
我經常建議,每天早上快速過一遍反饋表,就能知道昨天的計劃落實情況,問題一目了然。
說白了,反饋表就是要跟蹤好實際執行情況是否跟上計劃,沒有反饋,計劃永遠是紙上談兵。

結尾總結
很多企業覺得生產計劃復雜,其實90%的問題不是人不行,而是四張表沒跑通。
- 主生產計劃定節奏,讓方向一致;
- 生產排產表定順序,讓執行有序;
- 物料需求計劃定資源,讓資源對齊;
- 生產反饋表定執行,讓信息閉環。
很多工廠一上系統就想解決問題,其實不用急。
先把這四張表用好,你的計劃體系就能穩一半,等這四張表跑起來了,再談數字化升級,才有真正價值。
我自己在幾個企業落地這套方法后,最明顯的變化就是:
- 現場不再天天喊亂,
- 工人知道每天該干什么,
- 采購知道什么時候該備料,
- 管理層也能一眼看清生產狀況。
用表格撐起的生產計劃體系,真的比任何口頭喊話都管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