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經接觸過不少企業老板,
- 他們都會問一個問題:“我們是不是該上個供應鏈系統?”
- 而IT部門通常會回答:“不是已經有進銷存了嗎?”
表面上看,好像很合理。進銷存系統確實能記采購、能記庫存、能出銷售單,報表也齊全。
但我去車間、去倉庫、去辦公室轉一圈,卻發現生產一亂,供應商交期一拖,全公司還是亂成一鍋粥。
其實,這里面的問題很簡單,也很普遍:很多人把進銷存等同于供應鏈,其實這倆不是一個東西
- 一個是記錄系統,一個是協同系統。
- 一個管賬,一個管流。
要想理清楚為什么上了系統還亂,我們得先弄明白三件事:
- 進銷存到底管什么,
- 供應鏈系統又多了什么,
- 它們的差別在哪里。
文章參考>> //gaoyunjjd.com

進銷存管的是“賬”
說白了,進銷存三個字,本質上就是企業物料和商品流動的三個動作:
- 采購進貨
- 銷售出貨
- 倉庫庫存

我經常給客戶做演示的時候,都會用最直接的例子:
- 今天倉庫進了100箱原料,賣了50箱,系統自動算出還剩50箱,還能提醒你庫存低于多少時要補貨。
- 銷售報表、庫存賬、庫存預警,都是系統的日常功能。
所以,進銷存的核心,就是讓庫存可見、賬目可查、單據可追。
它能幫你不亂,但它做不到讓企業高效。
為什么?因為它盯的是過去發生了什么,是結果,而不是過程。
我見過的很多老板以為,只要庫存對得上,供應鏈就順了。
結果呢?生產線停工、訂單延遲、倉庫混亂……這都是因為進銷存
- 只能告訴你庫存剩多少,
- 卻不能告訴你下周、下個月需要多少,
- 也不會提醒你什么時候該下單,
- 什么時候該發貨。
它不是流程系統,它只是賬本。
供應鏈系統管的是“流”
供應鏈系統就不一樣了。
它盯的不是“庫存有多少”,而是整個流動過程,包括物料流、信息流、資金流。
比如我經常跟企業老板講,你的客戶下單、計劃排產、采購備料、入庫出庫、發貨結算,這一連串動作全都屬于供應鏈的管控范圍。
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案例:
一家家電小廠,他們的進銷存系統能告訴你“庫存還剩100個零件”,
- 但下周有一個訂單需要200個零件,供應商交期7天,
- 如果只看進銷存,采購員可能晚一周才下單,生產就停了。
- 用供應鏈系統,就可以提前看到這個問題,提前調整采購、排產和發貨計劃。
進銷存告訴你“現在有多少”,供應鏈告訴你“什么時候該有多少”。
簡單說,進銷存管的是結果,供應鏈管的是過程,這就是兩者的本質區別。


企業該怎么選系統?
說到這里,就會有不少老板糾結:“那我到底該上進銷存,還是供應鏈系統?”
其實,選系統沒那么玄學,核心是先明確你企業的業務復雜度和協同需求。
你可以從幾個維度自查:
第一,看產品線和SKU數量。
如果你只有幾條產品線、幾十個SKU,用進銷存就夠了。
你要做的就是記錄采購、庫存和銷售,偶爾查查報表就行。
但一旦產品線多了,SKU多到幾百上千,單靠人工盤點或簡單進銷存,很快就出錯。
庫存數據看得清楚了,生產和采購卻跟不上,這就是邊界顯現的信號。
第二,看倉庫和供應商管理復雜度。
只有一個倉庫、供應商少,進銷存能管得住。
但多倉、多供應商、多批次交付,就不僅僅是記賬問題了。
你得考慮各倉庫庫存調撥、供應商交期、批次追蹤、運輸路徑優化,這些都是供應鏈系統能幫你解決的。
進銷存無力處理多點協同和實時數據更新。
第三,看訂單協同和交付節奏。
小企業訂單少,交付簡單,進銷存能滿足。
企業規模一大,訂單多、客戶多、交期復雜,如果采購、生產、倉庫各自為政,哪怕庫存對得上,生產也可能停工,客戶也可能延遲收貨。
這時候就必須考慮供應鏈系統,把采購、計劃、倉儲、生產、物流整個鏈條打通。

那么具體怎么操作?我給你一條實用路徑:
01先梳理流程。
把采購、生產、倉庫、銷售、財務的實際操作流程畫出來,標出信息流和物料流。
別急著上系統,先知道現在各環節怎么銜接,有哪些痛點和延遲。
02分層選系統。
我通常把企業系統分三層:
- 記錄層:進銷存,核心是賬不亂,保證庫存可見、單據可查、報表準確。
- 協同層:供應鏈系統,核心是流程打通,讓各環節協同順暢,提前發現庫存短缺、生產瓶頸和交付風險。
- 決策層:BI或分析工具,核心是幫管理層洞察趨勢、評估成本和庫存優化方案。

03先改流程,再看數據。
系統不是萬能的,很多企業上系統后還亂,就是因為流程沒打通。
你可以先用紙質或電子表格模擬采購-生產-倉庫閉環,理清數據走向和責任人,再把邏輯搬進系統。

04測試復雜場景。
在系統上線前,模擬多倉、多SKU、多供應商、多訂單的場景,看看系統能否支撐。
如果系統處理不了,就意味著企業要升級到供應鏈系統。
記住,數據只是結果,流程才是原因。先改流程,再看數據,才能真正讓供應鏈順起來。
我經常跟老板說一句話:進銷存幫你看清現在,供應鏈幫你掌控未來。
你選哪個,不取決于你買得起什么系統,而是取決于你準備好管多復雜的事。
總結
回到開頭的誤區,很多企業以為上了系統,供應鏈就順了。
實際上,前者讓你賬不亂,后者讓你鏈順暢。
系統不是越多越好,關鍵是搞清楚你要解決的是“記錄問題”還是“協同問題”。
我見過太多企業死在供應鏈,不是因為沒上系統,而是上了不對的系統。
想真正理順供應鏈,從“賬”到“流”,先得認清進銷存和供應鏈的本質差異,再做對應選擇。
只有這樣,你的供應鏈才有可能不再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