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老板一聽“供應鏈管理”,第一反應是——采購、倉庫、物流這些事吧? 也沒錯,但太淺了。
我經常遇到企業這樣分工:
采購歸采購部管,生產歸生產部管,物流歸銷售部催,庫存誰都覺得應該是對方的事。 結果一到訂單多的時候,大家就開始互相甩鍋:
- 采購說:“料是我按單買的,是你生產沒排好。”
- 生產說:“我排得好好的,是你物流沒跟上。”
- 物流說:“倉庫不給貨,我能怎么辦?”
最后客戶那邊就一句話——“不行,你們效率太低了!”
所以,供應鏈管理不是單點的采購、倉庫、物流,而是讓“買—做—送”這一整條鏈條順暢運轉。
它要解決的是:對內,資源協調;對外,交付承諾;過程,成本與效率的平衡。
今天我們就按三個部分,把供應鏈的全貌拆開講:
- 供應鏈的核心職責——到底要管哪些事
- 供應鏈的關鍵流程——從下單到交付的每一步怎么跑
- 供應鏈的指標邏輯——怎么用數字管事
文章參考>> //gaoyunjjd.com

一、供應鏈是“系統管理”,不是“局部工作”
供應鏈這個詞,是從“Supply Chain”翻譯過來的,直譯就是“供應的鏈條”。
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輛車從起點到終點的過程:
- 買材料(采購)
- 做產品(生產)
- 存貨、發貨(倉儲物流)
- 最后送到客戶手上(交付)
這就是一條完整的供應鏈。
但現實情況是——只要鏈條有一個環節出問題,前面干得再好都白搭。

比如:
- 銷售談了一個大客戶,結果發不出貨;
- 生產搞了自動化,原材料卻沒跟上;
- 倉庫堆得滿滿的,但都是客戶不要的貨……
這不是哪一個部門的問題,而是供應鏈“系統協同”沒做好。
二、供應鏈的核心職責到底有哪些?
供應鏈部門,不是一個執行部門,而是一個協調部門 + 中樞部門。
我們來按老板的視角說一下它到底干啥。
1. 打通“買做送”,協調跨部門運作
最基礎的三件事:
- 買什么?什么時候買?怎么買?(采購計劃)
- 做多少?按什么節奏做?(生產計劃)
- 送給誰?怎么送?能不能及時送?(交付計劃)

所有這些動作,供應鏈都要統籌協調。
簡單說,它要“排兵布陣”—— 銷售打仗,它在后方保糧草; 生產打工,它在指揮交通; 老板管公司,它在保障穩定運作。
2. 提高效率,降低成本
供應鏈不只是花錢,還要省錢。
比如:
- 降低采購成本(比價、談判、議價)
- 減少庫存積壓(提高周轉率)
- 優化運輸線路(節省運費)
- 精準計劃(避免多做、少做、返工)

供應鏈的工作如果做得好,可以直接為公司“省出一條利潤線”。
3. 平衡“交期、庫存、成本”三角關系
這是供應鏈最難的部分。
- 想交期快?你就得多備貨,成本就高。
- 想成本低?你就少囤貨,那交期就不穩定。
- 想庫存輕?那你得預測準,但預測永遠不準……
所以供應鏈的價值就在于:三者之間不斷權衡、動態優化。
老板要利潤,客戶要速度,倉庫要空間,財務要現金流。
這時候供應鏈就像一個“中控室”,要掌握全局,做到動態平衡。

三、供應鏈的關鍵流程長什么樣?
供應鏈不是一個點,而是一整條業務流程,通常我們把它劃分為 “五大環節”:
1. 需求預測與計劃制定
誰來拍板:我們接下來該生產多少?該備多少料?
這就是計劃環節,核心工作是:
- 銷售預測
- 產能評估
- 物料需求計劃(MRP)

關鍵詞:預測精準、計劃有序。
2. 采購與供應商管理
有了計劃,接下來就是買原材料、找供應商。
- 跟哪些供應商長期合作?
- 怎么比價?
- 質量怎么把控?
- 緊急缺料怎么辦?

供應鏈要建立“供應商池”,要懂戰略采購,也要盯臨時補貨。
關鍵詞:供得上、質量穩、價格優。
3. 生產與制造執行
采購來了,下一步就是生產。
雖然生產本身歸工廠管,但“怎么安排生產”這事,供應鏈要牽頭協調。
- 是不是做大批量?有沒有緊急訂單插單?
- 生產順序怎么排?
- 有沒有瓶頸工序?

關鍵詞:計劃準、交期穩、效率高。
4. 倉儲與物流配送
東西做好了,不能爛在倉庫里,得快速發貨。
供應鏈要關注:
- 成品放哪?怎么存?
- 客戶訂單怎么配貨?
- 多地發貨,路線怎么選?
關鍵詞:庫存少、周轉快、送得準。
5. 售后交付與反向物流
最后,供應鏈還要管“售后環節”:
- 客戶退貨、維修、換貨怎么處理?
- 有問題的貨怎么回收?
- 包裝物、容器能不能循環?
這就涉及到“逆向物流”和綠色供應鏈。
關鍵詞:響應快、責任清、可追溯。
四、老板最該關注的供應鏈關鍵指標
供應鏈到底干得怎么樣?不是靠說的,是靠“數據說話”。
以下這幾個關鍵指標,老板一看就知道有沒有在正軌上:
供應鏈管理最怕“感覺管理”——感覺庫存夠、感覺交期沒問題、感覺成本還行。 沒有指標,所有的“感覺”都是幻覺。
我給大家一個供應鏈 KPI 三層邏輯:
1. 客戶滿意度層(結果指標)
- OTIF(按時足量交付率) = 按時交付訂單數 ÷ 總訂單數
- 交付周期 = 從下單到交付的平均時間
- 客戶投訴率 = 投訴訂單數 ÷ 總訂單數
2. 運營效率層(過程指標)
- 庫存周轉天數 = 庫存 ÷ 日均銷售成本
- 采購周期 = 從下單到入庫的平均天數
- 生產達成率 = 實際完成量 ÷ 計劃生產量
3. 成本控制層(資源指標)
- 采購成本下降率 = (去年單價-今年單價)÷ 去年單價
- 物流成本占比 = 物流費用 ÷ 銷售收入
- 庫存資金占用率 = 庫存金額 ÷ 總資產
供應鏈部門要做的,就是用這些指標去“盯”流程,把問題攔在源頭。
五、如何用SCM系統把供應鏈跑順?
很多老板一提到 SCM(供應鏈管理系統),第一反應是:
“是不是很貴啊?是不是很復雜啊?是不是要招一堆IT人員啊?”
結果一查百度,SCM 的解釋又是一堆術語:“基于需求驅動的端到端供應鏈協同平臺,涵蓋采購、生產、庫存、銷售、物流等全流程……” 看得人腦殼嗡嗡的,心想——算了,我還是叫采購去催催貨吧。
其實,SCM 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東西,它的本質就是一個幫你把“買—做—送”跑順的工具。 它解決的就是供應鏈管理里最常見的四個痛點:

1. 計劃亂 → 數據自動對齊
現實問題 銷售說:“客戶要的急,你先做!” 生產說:“沒料啊,你先去催采購!” 采購說:“我沒單啊,你生產怎么沒提前說?”
結果是——每個人都很忙,但事就是做不順。
SCM怎么做
- 銷售接單后 → 系統自動生成物料需求計劃(MRP),直接告訴你缺什么料、什么時候要。
- 生產排產前 → 系統自動對比產能、庫存、采購周期,算出最合理的交期。
- 采購執行中 → 系統實時更新供應商交期狀態,延遲會自動預警給計劃員。
好處是,計劃不靠人拍腦袋,全鏈路用同一份數據說話,誰也不需要在微信群里一遍遍重復。

2. 采購慢 → 協同在線化
現實問題
- 供應商報價得發郵件,一個回的快,一個兩天才回;
- 采購訂單靠人催,耽誤幾天才知道對方交不了貨;
- 對賬時翻紙質單據,對不上就要扯皮半天。
SCM怎么做
- 供應商準入:系統直接發在線準入申請,上傳資質、過期自動提醒。
- 在線報價:多家供應商一起比價,系統自動匯總,誰便宜誰準時一目了然。
- 訂單跟蹤:供應商在系統上確認交期、更新發貨進度,采購實時可見。
- 對賬結算:發貨、收貨、驗收、付款記錄全在線,月底對賬只需點確認。

這樣一來,采購員從“催貨員”變成了“供應鏈經理”,時間可以用在談價格、找新供應商上。
3. 庫存亂 → 可視化管理
現實問題
- 倉庫說有庫存,生產領料才發現少了一半;
- 有的料壓倉三個月沒人用,有的料一缺就急;
- 成品堆到走道都過不去,但客戶急的那批貨怎么也找不到。
SCM怎么做
- 實時庫存:所有倉庫庫存統一到系統里,按批次、按庫位可查。
- 庫存預警:低于安全庫存自動提醒,高于上限也會預警。
- 先進先出:系統根據批次引導出庫,防止呆滯品和過期品。
- 庫存結構分析:幫你看出哪些是常備品、哪些是呆料、哪些需要淘汰。

效果就是——庫存不再是“黑箱子”,而是透明的數字面板,任何人都能看到真實狀態。
4. 交付慢 → 全鏈路追蹤
現實問題
- 客戶催貨時,沒人知道貨到底做到哪一步了;
- 發貨后物流狀態沒人跟,丟件了才發現;
- 出了異常(比如供應商延遲交貨),反應全靠運氣。
SCM怎么做
- 訂單進度可視化:每一筆訂單,從采購、生產到出庫發貨,系統都有進度條。
- 物流跟蹤:和快遞、運輸公司接口對接,發貨狀態實時更新。
- 異常預警:一旦出現延遲、缺料、物流異常,系統第一時間推送給相關負責人。

這樣,供應鏈部門能做到提前預防,而不是事后補救。
六、SCM落地的三個關鍵點
光有系統不夠,SCM要跑順,還有三個必須注意的落地關鍵點:
1. 數據統一
ERP、WMS、TMS、SRM 數據要能打通,不然你就是換了個“數字孤島”。
2. 流程梳理
先把你們現有的供應鏈流程畫出來,優化掉重復環節,再讓系統去跑,不然系統只是幫你“數字化混亂”。
3. 角色培訓
供應鏈涉及銷售、計劃、采購、生產、倉儲、物流等多個部門,系統上線前要做跨部門培訓,不然信息化變成“信息阻塞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