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(zi)看(kan)到(dao)個新聞,說國外(wai)一些(xie)科技公(gong)司(si),尤其是(shi)硅谷(gu)那(nei)邊,已經開始(shi)取消傳統考(kao)勤制度,不打卡(ka)、不簽(qian)到(dao),甚至有(you)的連辦公(gong)位都隨便坐,工作全靠“自我驅動+結果導(dao)向”。
再看看國內,不管你是大廠、小廠、創業公司、國企、私企,幾乎一律標配:OA打卡。
早上9點前必須(xu)打卡(ka),午(wu)休(xiu)不能超過2小時,下班晚了打卡(ka)都得(de)寫(xie)說(shuo)明。 有的公司甚至(zhi)連出門倒垃圾、去廁所,都要“審批+掃碼”。
我們不禁想問一句: 為啥國外企業開始不打卡了,國內企業還越打越細?
今天咱不從道(dao)德高度講什么“信任管(guan)理(li)”,也不拿中外體制(zhi)差(cha)異說(shuo)事。咱就實(shi)打實(shi)聊聊這件事背后的(de)管(guan)理(li)邏輯——
OA打卡到底圖個啥?它真的是剛需?還是我們不敢放手?

一、先說實話:企業為什么這么愛用打卡系統?
你問HR、問老板,為什么要打卡?大多數答案(an)都是這些(xie):
- 怕人偷懶、怕員工遲到早退;
- 要核實工時、算加班費、控制出勤紀律;
- 給績效打分、評優評獎、晉升參考;
- 有的公司還是為了“給老板一個安心的數據”。
聽起來(lai)都挺有道理,但仔細(xi)一(yi)想(xiang),這里其實隱含了一(yi)個(ge)前提:
默認員工如果不管,就會偷懶; 所以需要一套工具,來“證明你確實在工作”。
這就解釋(shi)了為什么很(hen)多公司(si)OA打卡系統越來(lai)越重視(shi)“痕跡”管理:
- 出勤打卡之外,還有簽到、審批、匯報、日報、定位拍照;
- 連請個假、外出辦事,都要三層五審,OA流程像走迷宮;
- 每天“在崗證明”成了員工上班的主要任務。

二、但打卡真的等于在工作嗎?
很多(duo)老板以為,有(you)了打卡,員工就規矩了、效(xiao)率(lv)就高了、管理就有(you)章法了。
但現實往往是:
- 員工早上9點打完卡,然后10點再開電腦刷網頁;
- 下午3點外出辦私事,手機定位打個“駐外卡”就當工作;
- 有的團隊,“打卡第一,干活第二”,打卡成了護身符,事情做沒做沒人看。
我們得承認: 打卡,最多只能證明“人出現過”,但它無法證明“人真的在干活”。
就像有人說的:現在的OA系統,證明不了勤奮,只證明了“沒有消失”。

三、那國外那些不打卡的公司,怎么管人?
我們(men)來看(kan)幾個真實案例:
谷歌:取消固定工位,按項目設定節奏
員工什么(me)時候來不重要(yao),重要(yao)的是(shi)項(xiang)目是(shi)不是(shi)在進(jin)展(zhan)、OKR有(you)沒有(you)推進(jin)。
Netflix:沒考勤、沒請假制度
只要(yao)你把事做完,愛什么時(shi)(shi)候干什么時(shi)(shi)候干;只要(yao)你團隊協作不(bu)卡節奏,沒人會管你幾點到。
Shopify:徹底取消打卡制度,轉向“結果追蹤+目標評估”
每個團隊(dui)設季度目標(biao)、核心指標(biao),只追結果,不追過程。
國內也開始有公司試水,比如:
- 某些新銳科技公司,采用“彈性到崗+在線狀態+任務看板”方式替代打卡;
- 也有的老板干脆說:“我不需要你早到晚走,我要你能把事干利索。”

四、那為什么企業不敢放棄打卡?
這個問題的根源,其實不在工具,而在管理思維:
1. 管理者怕失控
很(hen)多(duo)老板(ban)內心(xin)其實沒有安全感。
- 員工不打卡,我怎么知道他在不在?
- 我又不可能盯著每個人,那只能靠制度。
- 如果我放開了,會不會被“鉆空子”?被帶壞?被吃虧?
于是只好(hao)把(ba)打卡、OA、匯(hui)報(bao)、流程全部上到最嚴,把(ba)“人管住”。
但反過來你想想:
你是管人,還是在管“痕跡”?
2. 企業缺數據,只好靠流程填補“不信任”
國外公司項目(mu)管理成熟,有各種(zhong)數據看(kan)(kan)任務進度,看(kan)(kan)協同效率,看(kan)(kan)輸出成果。
而(er)很(hen)多中國公司,數據系統跟不(bu)上,績(ji)效指標也不(bu)成體系,于是只(zhi)好:
- 拿打卡做考勤;
- 拿日報做工作量證明;
- 拿OA流程當績效痕跡。
其(qi)實這是(shi)“數據不透明”帶來的(de)替代手段。
3. 企業文化“怕出錯”、領導怕擔責
你會發現中國企業特別喜歡“流程嚴”、“痕跡全”,原因之一是:
怕出事,怕問責,怕一旦錯了沒人扛。
所(suo)以就衍生出各(ge)種打卡、審(shen)批(pi)、記錄—— 出問題了(le),“系統留(liu)痕”“人已(yi)經打過卡”“我按流程做了(le)”——這就成了(le)“免責憑證”。
這其實(shi)是(shi)一個典型的“防守式管理文化”。

五、那打卡該不該廢?OA系統還有沒有意義?
聊到這兒,很多人腦子里會冒(mao)出(chu)幾個尖銳(rui)的(de)問(wen)題:
- “你說了半天,那是不是就該把打卡給廢了?”
- “那OA系統是不是也沒必要搞了?天天批假、走流程,不還是走形式?”
- “如果連打卡都不打了,員工不會更躺平?”
我想說的是——
不是打卡有錯,也不是OA系統不重要,問題在于你把它“當什么”來用。
咱們把(ba)這(zhe)個問題拆(chai)成(cheng)兩塊,來仔(zi)細講:

(一)打卡這事兒,廢不廢,要看你“為什么而打”
先拋一個觀點:打卡并不是“原罪”。
在大(da)多數(shu)公司(si),尤其是(shi)生產型企業、工時敏感(gan)型崗位(wei)(比(bi)如(ru)車(che)間工人(ren)、客服、外勤銷(xiao)售),打卡依然是(shi)合理的。 它的價值(zhi)很明(ming)確:
- 保障工時合規,滿足法律要求(比如計算加班、調休、社保基數);
- 維護組織紀律,起碼的“人在崗”的信息得有;
- 防范個別員工“明混”,給管理者留個底。
但問題是:打卡被“濫用了”。
很多(duo)公(gong)司把打卡從“出勤記(ji)錄工具”,用成了“員工管理核心(xin)手段”,甚(shen)至演變(bian)成:
- 一切員工行為以“是否打卡”為準,而不是“是否完成任務”;
- 打卡數據成為績效考核依據,而非工作質量與協作成果;
- 打卡系統變得越來越復雜,動不動就地理定位、人臉識別、健康打卡、門禁聯動……
說到底,打卡本該是協助管理的“工具”,而不是員工日常工作的“中心任務”。
打卡到底該不該保留?
我的建議是:
- 對崗位型工時為主的公司:可以保留,但不絕對依賴。 用于“基本紀律+薪資計算”,但別拿來當成績標準。
- 對創意型、項目型公司:應考慮靈活機制,替代硬打卡。 比如用協作工具、任務面板、交付記錄、在線協同等方式追蹤“在不在狀態”。
- 更重要的是——你要有第二套標準來評估“工作是否有效”。 否則廢了打卡,你的管理會陷入“看不見、抓不住、無法評估”的真空。

(二)OA系統有沒有意義?取決于你怎么用它
現在很多(duo)人一聽“OA系(xi)統”,腦海里都是:請(qing)假審批、打卡記錄、報銷(xiao)流(liu)程(cheng)、發通(tong)知、走流(liu)程(cheng)……
但如果(guo)你用得(de)好,OA的價值(zhi)遠不止這些瑣碎功能。
OA系統的價值,其實是三件事:

但(dan)很多企(qi)業把OA當成了“電子(zi)表格+審批器(qi)”,結果呢?
- OA流程越建越多,但效率反而更低;
- 員工覺得OA就是用來“卡人”的,不是真解決問題;
- 管理者沉迷于“流程完整性”,而忽略了“價值產出”。
那OA到底該怎么用,才有意義?
1. 功能要做減法:從“流程堆疊”轉向“關鍵流程穿透”
不要什么都上OA流程,流程多≠規范管理。
建議每季度(du)“清理”一次冗余流(liu)程,只保留:
- 高頻、跨部門、涉及預算的流程;
- 涉及合規風控的流程(比如請假、報銷、采購、合同);
- 真能影響協作效率和組織運轉的流程。
比如: “打卡+日報+簽到+審批+匯報”五連流程,最后員工心態:“你要我干事,還是天天走流程?”

2. 數據要能沉淀:別只是“走完”,還得“留得住”
OA的最大價值之一是:所有數據能追蹤、能回看、能分析。
比如:
- 報銷單據保留完整憑證,方便審計與數據匯總;
- 考勤記錄不僅核算工資,也能識別高頻缺勤問題;
- 項目流轉中,留痕所有節點,避免事后扯皮。
你要問自己一句話:“我們在OA里走的流程,最后有沒有變成可以用的數據資產?”

3. 權限和流轉機制要更“人性化”
太多OA系統是“萬能審批人、流程(cheng)繞三圈”,這會導致(zhi)兩(liang)種極端:
- 該批的人根本看不到;
- 不該管的全都在審批鏈條上。
建議你重新梳理:
- 關鍵流程節點設置權限+條件跳轉;
- 能用“并行審批”的,不要強制串行;
- 每個審批節點設置“超時提醒+替代審批人”,避免流程卡死。

OA不是為了卡人,而是為了“讓事不被卡住”。
那么總結一下:
打卡和OA不是該(gai)不該(gai)廢(fei),而是“該(gai)不該(gai)主導(dao)管理邏輯”。
如果你:
- 把打卡當成對員工唯一的判斷標準;
- 把OA流程當成管控員工的唯一手段;
那你遲早會發現:系(xi)統越(yue)(yue)用越(yue)(yue)多(duo),員工(gong)越(yue)(yue)來(lai)越(yue)(yue)不想用,事(shi)情越(yue)(yue)來(lai)越(yue)(yue)走(zou)不動(dong)。
但如果你:
- 把打卡作為底線紀律+輔助證明;
- 把OA作為協同平臺+數據入口+流程協助工具;
那它就會成為你(ni)組織的“潤滑劑(ji)”,而不(bu)是“絆腳石”。
你問我一個成熟企業的(de)方向是(shi)什么?
我告訴你:
從“人在哪”到“事做沒做完”; 從“流程走沒走完”到“信息有沒有流動、數據有沒有沉淀”。
這(zhe),才(cai)是打卡和OA真(zhen)正該服務(wu)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