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兩天,我在一家制造企業調研,剛進廠區,生產經理一臉愁:“又停產了,關鍵零件還沒到。”
一打聽才知道,事情挺離譜——
- 生產部門早就提了采購需求,但審批卡在主管那沒批完;
- 采購這邊干著急,沒正式訂單不敢下單;
- 等物料終于送到,財務又說沒付款憑證,不能入賬。
三天的停產,損失幾十萬。
這事兒聽起來像笑話,但在很多工廠,每個月都在重演。
問題不在采購員,也不在審批人,而在斷鏈:信息斷層、表單脫節、責任不清。
大家都在做事,卻沒人能把流程串起來。
真正高效的采購管理,不靠人死盯,而是靠一套貫穿全流程的數據體系。
我后來幫這家公司梳理出9張核心表格,把采購從人治變成了系統化協同。
用完之后,大家才發現——原來采購也能這么清晰。
文章參考>> //gaoyunjjd.com

一、從“我要買”開始——需求申請表
采購混亂的根源,大多出在第一步。
很多需求是“口頭提的”、“群里說的”、“急著要的”,結果沒憑沒據。
- 有了需求申請表,誰提的需求、何時提的、要什么、為什么,全都能查到。
- 部門、物料、數量、交期,一目了然。
一旦進入系統,它就自動編號、自動流轉。
再沒人能說“我沒提過”“我不知道”。
這是采購的起點,起點清楚,后面才不亂。

二、價格要心里有數——物料基準價表
你可能也遇到過這種情況:
供應商報價報得天花亂墜,你懷疑太貴,可又沒底氣。
這個時候,如果你手里有物料基準價表,心里就會很穩。
上面有歷史采購價、市場均價、甚至基于成本結構算出來的合理區間。
對方一報高價,你不需要吵,只要把數據推過去:“上次我們同類物料采購價是12塊,你現在報15,有依據嗎?”
這不是情緒,是事實,采購靠的從來不是嗓門,而是數據。

三、誰貴誰優——供應商報價比對表
很多公司做報價比價還停留在Excel手工拉。
問題是,一旦供應商多、物料多,根本比不過來。
報價比對表能把所有供應商報價、交期、付款條件全部拉在一張表上。
系統自動算平均價、差價、綜合評分。
你不用憑印象記,也不用擔心遺漏。
這表最大的價值,不是省事,而是公平。數據面前,誰也別想鉆空子。

四、合同別再散落各處——合同臺賬表
在不少企業,合同簽完就消失了。
- 要查合同金額?翻郵箱。
- 要找履約條款?找半天群文件。
合同臺賬表的作用就是讓所有合同有去有回。
編號、金額、交期、履約人、附件路徑,全在一處,以后要查數據,不用挨個問人。
更關鍵的是,出了問題也能追溯:誰簽的、何時簽的、履約了沒,一清二楚。

五、訂單不能靠催——采購訂單跟蹤表
最常見的采購混亂場景:誰也說不清這批貨現在在哪。
- 采購說“已經下單了”,
- 供應商說“還沒排產”,
- 倉庫說“沒到貨”,
- 財務說“沒單號”。
采購訂單跟蹤表能把整個流程捋清楚:從需求單號、供應商、預計到貨時間,到實際收貨日期,全部自動更新。
有延誤,系統會自動提示,你不用催,也不用群里炸消息,一看就知道現在卡在哪。

六、貨到了,事還沒完——到貨檢驗表
采購不是下完單就算完。
我見過不少企業因為進貨檢驗沒跟上,次品流入生產,最后整個批次返工。
到貨檢驗表能把每次收貨的合格率、異常記錄、退貨處理全都拉進系統。
一旦有問題,質檢、采購、供應商三方都能看到。
責任明確,數據留痕,沒人再能糊弄過去。

七、錢要算得清——發票對賬表
發票、合同、收貨記錄這三樣,如果沒核對好,問題能把財務逼瘋。
有了發票對賬表,所有發票都要和合同金額、到貨數量、付款記錄自動比對。
一旦有多付、漏付、錯付,系統會直接標紅。
- 以前那種人工核表的方式,出一次錯要補三次單;
- 現在,一張表就能搞定。

八、付款得有節奏——付款計劃表
很多企業年底現金流一緊,財務一查,全擠在同一個月要付款。
不是采購花得多,是沒節奏。
付款計劃表的意義就在這兒——
它把所有合同的付款節點都提前規劃好,自動生成付款計劃。
你能看到未來一個季度要付多少錢、哪些是重點合同。
這樣既能讓采購掌握主動權,又能讓財務心里有底。

九、問題不能被遺忘——采購異常記錄表
大部分企業的采購問題都是重復犯的。
供應商延遲、質量不穩、審批超時,每次都在“復盤”,但沒人記錄。
采購異常記錄表就像企業的黑匣子,每一次異常,都被寫下來:
- 問題類型、
- 責任方、
- 處理結果。
這些數據后面能用來評估供應商,也能用來做流程優化,采購要想提升,不是靠喊口號,而是靠復盤數據。

十、從串起來到落地,循序漸進
當這9張表都運轉起來,你會發現整個采購變得非常順。
流程從“我要買”開始,到“錢到賬”結束,中間每一步都能追溯:
需求申請→基準定價→報價比對→簽約臺賬→訂單執行→到貨檢驗→發票對賬→付款計劃→異常歸檔。
每一張表都不是孤立的,它們的數據能互相關聯。
管理者打開系統,就能看到“錢花到哪、貨到沒到、誰負責哪一環”。
這不是花哨的數字化,是最基本的透明和可控。
很多人一聽到“系統化”,第一反應是“要上ERP、太復雜”。
其實完全沒那么難。
- 一開始,你完全可以先用Excel,把這9張表搭起來。
- 關鍵是字段要統一、邏輯要通,不要各部門各自為政。
- 等表跑順了,再把它們接入系統,比如簡道云、ERP、SRM,
- 這樣數據就能自動生成、自動聯動、自動預警。
系統的意義不是替你做決定,而是讓決策更清晰,當采購流程都在系統里跑,人只需要做判斷,這才叫管理。

十二、總結
我常說一句話:沒有流程化的采購,永遠都在救火。
- 今天供應商延誤,
- 明天合同丟失,
- 后天審批卡住。
- 忙得要命,卻始終沒體系。
而當你把這9張表搭起來,采購的每一筆錢、每一批貨、每一次異常都有據可查。
那時候你會發現,采購終于不再是后勤部門,而是企業運行的神經中樞。
這9張表我已經做成模板, 點開「閱讀原文」就能一鍵獲取。 從明天開始,讓你的采購,不再靠人盯,而是靠系統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