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ERP這(zhe)個話題,很多人第一反(fan)應就是:SAP、Oracle,聽起來高大(da)(da)上,動(dong)輒(zhe)幾百萬(wan)上千萬(wan)的大(da)(da)項目。
但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點,你會發現,中國企業用ERP這件事,走過了一條非常曲折的路:
- 從全盤引進國外軟件
- 到國產廠商摸著石頭過河
- 再到今天國產替代加速
這里面(mian)其實有五(wu)個清晰的階段。
今(jin)天我們就來聊(liao)聊(liao):中國ERP發展30多年,到底經(jing)歷了(le)哪五個階段?
文章參考>> //gaoyunjjd.com

第一階段:90年代,國外ERP的引進和嘗鮮
要說ERP的發(fa)展歷史,得從90年(nian)代說起,那時候改革(ge)開放已經十(shi)幾年(nian)了,中國(guo)的企業管理也開始追求現代化。
當時SAP、Oracle這些國外廠(chang)商早就把(ba)ERP賣到(dao)(dao)(dao)全球各地了,到(dao)(dao)(dao)了中國,他們看到(dao)(dao)(dao)的是(shi)一(yi)個巨(ju)大新興市場。
于(yu)是(shi),SAP、Oracle、PeopleSoft、BAAN 這些國(guo)際巨頭紛紛進入中國(guo)。
- 大客戶是誰?主要是國企、外企和大型制造企業。比如汽車、鋼鐵、石化行業。
- 為什么他們買?因為有錢,追求先進管理;加上很多外企本身就要求用總部同一套系統。
當年搞ERP是件身份象征:上ERP=企業管理現代化(hua)。 但(dan)問題也來了:
- 成本太高。動輒幾百萬起步,實施周期幾年。
- 本土化差。國外軟件對財務、稅務、報表等中國特色支持不夠。
- 推動難。很多國內企業管理水平沒跟上,ERP反而成了高大上擺設。
一句話總(zong)結:90年代的ERP在中國,更多是先進(jin)理念的引進(jin),能真正用好(hao)的是少(shao)數。

第二階段:2000年代初,大企業扎堆上SAP
進入2000年代,中國經濟(ji)高(gao)速(su)增長,企業規模越來越大,很多集團公(gong)司(si)、上(shang)市公(gong)司(si),都(dou)盯上(shang)了ERP。
SAP 這時候簡直成了大企業的標配,特別是制造業、能源、金融、央企——基本都是非SAP不用(yong)的氣勢。
Oracle 則在財務(wu)和數據庫(ku)層面也(ye)有強大(da)存在感。
這一(yi)階段(duan)的典型現象:
- 大企業追求標準化:ERP成了推動總部管控、子公司整合的利器。
- 投入巨大:光是實施顧問一天幾千塊,項目動輒幾年才能上線。
- 形成示范效應:一旦某行業龍頭上了SAP,同行企業都會覺得我也得跟上。

舉個例子:
某大型(xing)汽車集團,當年搞SAP,幾百(bai)個顧問常駐工廠,項目花了(le)上(shang)億。雖然(ran)痛苦,但最終確實把(ba)供應鏈(lian)、財務、人力(li)資源整合到一套(tao)系統里,成了(le)行(xing)業(ye)標桿。
不(bu)過,副作(zuo)用也明顯:中小企業(ye)完(wan)全玩不(bu)起。ERP成了富人(ren)的游戲。
第三階段:國產ERP的跟進與學習
外國(guo)巨(ju)頭風風火火的時候,國(guo)產廠商也沒閑著。
用(yong)友、金蝶、浪潮、鼎(ding)捷這些名字(zi),在這一階段逐(zhu)漸走入(ru)大家視野。
國產ERP的邏輯是:既然SAP這么貴,那我就做一套更適合中國企業的,更便宜、上手更快的。
- 用友:從財務軟件起家,逐步往ERP擴展。
- 金蝶:以成長型企業市場為主,強調靈活、輕量化。
- 浪潮、鼎捷:在制造業、政企市場也有一定滲透。
這(zhe)一(yi)階段,國產ERP的優勢就(jiu)是:
- 價格更友好,中小企業也能上。
- 本土化強,比如財務、稅務、發票管理,明顯更懂中國國情。
- 服務響應快,本地顧問多。

當然,劣勢也很(hen)明顯:
- 核心技術差距大,穩定性、架構設計不如SAP。
- 更多是“照著做”,缺乏原創性。
一(yi)句話:國(guo)產ERP這一(yi)階段處(chu)于(yu)學(xue)生角色,學(xue)習模仿國(guo)外(wai),但在本地化和價格上打(da)出優勢(shi)。
第四階段:2010年代,SaaS興起,模式之爭
到(dao)了2010年代,互(hu)聯(lian)網(wang)和云計算浪潮席卷而(er)來。
企業開始思考:ERP這種重資產、重部署的東西,能不能也搬到云端?
于(yu)是,SaaS ERP 誕生了。
國外有 NetSuite(被Oracle收購),國內金蝶用友也推出云版本,還有一批純SaaS的廠商,比如推出的簡道云(2015年成(cheng)立(li),國產SaaS老(lao)牌廠商(shang)),還有一批創(chuang)業公司(si)(比(bi)如今目標、北森、致趣百川等在不同細分領域切ERP的模(mo)塊(kuai))。
這一階段的變化:
- 部署模式轉變:從本地部署 → 云端訂閱。
- 價格模式改變:不再是一次性大買賣,而是按賬號、按月/年訂閱。
- 客戶群體擴大:中小企業能低成本嘗試,不再望而卻步。

SaaS ERP的(de)好處:
- 上線快,不用買服務器。
- 成本低,幾十塊一個賬號就能試。
- 更新快,自動升級迭代。
但問題也有:
- 功能覆蓋不夠全,大企業復雜流程還是不行。
- 穩定性、數據安全備受質疑。
所(suo)以(yi)2010年代(dai)的ERP市(shi)場,形成(cheng)了一種(zhong)對(dui)比:
- 大企業還是堅守SAP、Oracle。
- 中小企業則開始嘗試國產SaaS ERP。
第五階段:2020年代,國產替代分化成兩股力量
到(dao)了(le)今天(2020年代),局勢(shi)發生了(le)明(ming)顯變化,國產ERP替代國外(wai)廠(chang)商,正在加速(su)進行。
幾個關鍵因素:
- 政策推動:信創(信息技術應用創新)強調自主可控,核心系統國產替代成為趨勢。
- 國外廠商策略變化:SAP、Oracle逐漸縮減在中國的投入,甚至傳出部分業務收縮的消息。
- 國產廠商成熟:經過20多年的迭代,國產ERP已經形成完整的產品體系,云ERP也逐漸能滿足大中型企業需求。
- 市場需求變化: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,ERP不再只是“財務+生產”,而是要和電商、供應鏈、AI、大數據打通。
國產廠商更懂本地企(qi)業需求(qiu),ERP已(yi)經不再是“補位(wei)”,而是直接(jie)進入了“正面PK”。
這里面,除了用友、金蝶這些傳統ERP廠商之外,還冒出來一批新型平臺廠商,典型代表就是簡道云。

為什么說簡道云是“新一代ERP”的代表?
傳(chuan)統(tong)ERP的邏輯是:廠商把系統(tong)做好(hao),企業按模塊來用,能改動的地方有限。
可企業(ye)一旦流程復雜或行業(ye)差異(yi)大,就容(rong)易(yi)“不(bu)對癥(zheng)”。
而簡道云走的是另一條路:“搭積木式”的零代碼平臺。
- 企業不需要從頭寫代碼,而是用拖拽、配置,就能快速拼裝出自己需要的業務系統。
- 比如一個制造企業要做物料領用審批,以前得找廠商定制開發,周期幾個月,現在在簡道云里,幾個表單+幾個工作流,就能在兩小時上線。
- 數據打通也更簡單,不僅能管生產,還能連上CRM、進銷存,甚至財務系統,形成一個“全景式ERP”。
換句話說,簡道云其實代表了國產ERP的另一種可能:不是照搬SAP那套復雜的標準化流程,而是做一個企業隨需而變的數字化底座。
簡道云的優勢
- 成本低:按用戶數訂閱,一個賬號幾百塊錢就能用,對中小企業非常友好。
- 靈活性強:企業可以自己改流程,不用每次都找廠商定制,避免“二次開發陷阱”。
- 迭代快:因為是SaaS模式,產品功能不斷更新,企業不用擔心老版本被淘汰。
- 適配行業多:不論是制造業的生產BOM,還是零售的門店管理,或者是服務業的人事審批,企業都能自己搭建出來。

為什么能在國產替代中突圍?
過去大家說國產替代,想到的都是用友、金蝶去搶SAP、Oracle的大客戶, 但現在國產替代的另一條主線是:滿足過去被忽視的長尾市場。
中國有幾百(bai)萬家中小企業(ye),它們沒錢(qian)上SAP,但對數字(zi)化需求一點都不(bu)少。
簡道云就是抓住了這部分市場:用更低的門檻、更快的上線速度,讓中小企業也能擁有一套“自己的ERP”。
從這個意義上說,簡道云代表的并不是傳統ERP的國產替代,而是國產自研的新路徑:
- 不僅是替代SAP、Oracle,而是直接用新的架構、新的模式,去滿足中國企業的數字化需求。
- 它們的目標不是把SAP做便宜版,而是“做一套中國企業真正用得起、改得動、能長久發展的業務系統”。
這樣一來,第五階段國產ERP正在分化成兩股力量:
- 一股是用友、金蝶這種,和SAP正面對抗,打大客戶市場。
- 一股是簡道云這種,走靈活敏捷的低代碼路線,覆蓋更廣的中小企業。
可以說,國產ERP已經從(cong)“補位者”變成了“正面PK者”。
尤其在(zai)(zai)中小(xiao)企業市場,國產廠商(shang)幾乎全面占領;在(zai)(zai)大型企業和集(ji)團公(gong)司(si)市場,國產替代(dai)也在(zai)(zai)逐步推進。
寫在最后
30年看下來,中國ERP的發展其實(shi)就(jiu)是一場“從引(yin)進到替代”的接力賽:
- 90年代:國外先進理念進入。
- 2000年代:大企業扎堆上SAP。
- 2010年代:國產廠商學習成長,SaaS模式崛起。
- 2020年代:國產替代加速,逐漸成為主角。
今天再聊ERP,不再是“國外=高端,國產=便宜貨”的刻板印象,而是一個多元競爭、百花齊放的局面。 未來誰能笑到最后?我覺得關鍵還是兩個字:價值。誰能真正幫助企(qi)業(ye)降本增效(xiao)、提升管理效(xiao)率(lv),誰就能在這場長(chang)跑里站穩(wen)腳(jiao)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