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個做設備的老板跟(gen)我吐(tu)槽:“計劃天天排(pai),Excel拉(la)得密(mi)密(mi)麻(ma)麻(ma),銷售(shou)催不停,車間卻一點沒動(dong)。”
在很多中小企業里,生產計劃就(jiu)是(shi)個擺設(she): 銷售拍(pai)腦袋承諾,PMC天天趕表格,圖紙物料沒(mei)到(dao),任務(wu)根本下不去(qu); ERP只是(shi)登記工(gong)具,協同不了,現場還被(bei)插單(dan)打亂(luan);
說白了——不是沒人做計劃,而是沒人能把計劃變成結果。
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,生產計劃到底怎么做?其實只需要三張表、六個模塊,就能把生產節奏穩住,做到能排得出、跟得上、交得了。
文章參考的系統>> ERP(即開即用)
一、生產計劃到底在解決什么問題?
生產計劃不是拉一張表,更不是寫個時間(jian)節點那么(me)簡單。
它的本質,是讓(rang)企業(ye)在不確定(ding)的訂(ding)單(dan)和有限(xian)的資源之間,找到一個能穩穩交(jiao)付(fu)的節(jie)奏。
我們(men)把(ba)一份合格的生產計劃(hua)拆解(jie)下來,實際上就是(shi)回答四(si)個(ge)關鍵(jian)問題:
- 生產什么:到底是做成品,還是半成品、零部件?不同產品對應的BOM結構、工藝路線完全不同,計劃的起點必須清楚;
- 生產多少:數量是多少?重量多重?這些不僅決定了原材料的需求量,也直接影響設備排產和人力分配;
- 在哪生產:具體安排在哪個車間、哪個班組來執行?有沒有合適的設備與操作工?不確定作業地點,就無法合理調度產能;
- 何時交付:客戶什么時候要貨?計劃周期多長?哪些任務優先排、哪些可以延后?這決定了整個工單的時間節奏與優先級。
所以,計劃的價值不在于你排了多少,而在于這四個問題能不能被清晰回答、被系統化追蹤,并在整個流程中被持續驗證和反饋。

二、怎么制定?三張表,跑通你的計劃主線
想讓這些問題落到產線執行,工廠必須構建起一套結構化、可追溯、能聯動的計劃機制,而這套機制的骨架,就由三張核心計劃表撐起:
1)主生產計劃(MPS)——搞清楚“要干什么”
MPS是整條計劃鏈條的起點,明確每張訂單的交付時間、排產周期和數量。 它要考慮的不僅是訂單交期,還包括當前產能負荷、在制任務沖突、品類間的組合排產。它不是“拍腦袋排個表”,而是建立交期與資源之間的匹配關系。
2)物料需求計劃(MRP)——搞清楚“有沒有料能干”
有了(le)MPS,就(jiu)可以反推出(chu)每個成品所需的原材料和(he)組件,再對(dui)比庫(ku)存和(he)采購進度,判(pan)斷(duan)哪些能干(gan)、哪些還差(cha)料。 MRP的本質(zhi),是讓PMC和(he)采購“提前(qian)知道”問題,不是在開工前(qian)一(yi)天才(cai)發現少了(le)螺絲釘。
3)車間執行排程(APS)——搞清楚“誰來干、什么時候干”
APS是(shi)讓(rang)計劃真正落(luo)(luo)地的一環。把主計劃拆成工(gong)(gong)(gong)序任務(wu),分配到具體設備、工(gong)(gong)(gong)段、班組,生(sheng)成可視(shi)化的作業排程圖。 很多企業計劃排得再好,到車間(jian)一問“這單誰干?”沒人(ren)知(zhi)道。APS就是(shi)讓(rang)“每(mei)(mei)張工(gong)(gong)(gong)單有落(luo)(luo)點、每(mei)(mei)個任務(wu)有負(fu)責人(ren)”。
這三張表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閉環:MPS定節奏 → MRP保供料 → APS保執行。計劃想穩得住,必須(xu)“表(biao)表(biao)有據、表(biao)表(biao)聯動”。

三、系統怎么搭?如何低成本搞定工廠全年生產計劃?
不(bu)少老板一(yi)聽(ting)“做系統”就頭疼(teng),覺得一(yi)定要上(shang)SAP、Oracle這(zhe)種大ERP,光預算就讓人勸退。其實完(wan)全可以用(yong)更靈(ling)活的(de)方式先跑起來。
建議從(cong)以下六個模塊搭起系統雛形,跑通計劃的核心閉環:
1)主生產計劃(MPS)
主生產計劃需(xu)要確定整個計劃的(de)生產交付周期以(yi)及(ji)需(xu)要生產的(de)成品及(ji)數量(liang)
- 首先錄入客戶訂單,設置交付日期與產品規格;
- 系統自動回算排產起止時間,生成甘特圖;
- MPS界面要一目了然,老板、PMC一看就知道每個訂單在哪一周啟動、在哪一天要交付。

2)物料需求計劃(MRP)
通過 MRP 運算(suan),可以計算(suan)出生產成品(pin)所需的(de)最末級物料需求(qiu)
- 系統根據BOM展開,自動匹配庫存數據,判斷是否缺料;
- 缺的物料生成采購建議單,支持按提前期倒推;
- 材料到貨時間直接影響計劃是否能開動,這個節點必須系統聯動。

3)生產、采購任務計算
采購需求:經 MRP 運(yun)算出所有物料需(xu)(xu)求后,結合當前(qian)庫存,對不滿足生產所需(xu)(xu)庫存的物料,可以選擇是否(fou)需(xu)(xu)要(yao)采購,以及需(xu)(xu)要(yao)采購的數量。
選擇需要(yao)采購后,后臺將自動匯總采購需求清單:

生產任務:結合產品 BOM 結構,在主生產計劃中選了需要生產的成品后,生產任務 也一并計(ji)算完成(cheng),每個任務對應的工序、班組信息自動(dong)聯動(dong)得出:

4)生產工序排產
由于成品生產的前置工序有很多道,各工序生產有先后順序。在計算出生產任務后,可以根據生產需求,對各個工序進行 生產排產:

5)生產、采購任務下發
全部計算完(wan)畢后提(ti)交生產計劃單,在計劃確定后,將計劃狀態改為「已計劃」。
狀態修改后,生產(chan)任務(wu)將自動下發至(zhi)(zhi)對應的生產(chan)任務(wu)池;而采(cai)購需求也(ye)將自動提交至(zhi)(zhi)采(cai)購申請單(dan):

6)生產任務排產
車間或班組長根據任務池中未生產的任務,結合生產交貨期依次提交生產工單,完(wan)成生產(chan)任務排產(chan):

這六個模塊,不是為了堆功能,而是圍繞生產計劃的核心閉環: 從“排什么”到(dao)“能不(bu)能排得(de)動”,再(zai)到(dao)“誰去(qu)排、怎(zen)么排、能不(bu)能交”,一步步串(chuan)起(qi)來,才能真正讓生產計劃落到(dao)實處,跑(pao)得(de)起(qi)來。
四、寫在最后
很(hen)多中小企業都有計劃(hua),但依舊天天加班、臨時插單、客戶催(cui)交期,說(shuo)到底,不是計劃(hua)不做,而是計劃(hua)不起作用。
計劃不起作用,根源有三: 沒人定規則、系統沒支撐、執行缺閉環。
所(suo)以真(zhen)正該做的,不是天天改(gai)Excel,而是推動這三件事:
- 定清楚“能不能接、什么時候排”的交付規則;
- 把計劃流程跑進系統,確保每張工單都可追、可調、可反饋;
- 用“三張表”串起客戶交期、采購節奏、產線資源,形成一套穩定的生產節奏。
計劃做得好,企業才有節奏;節奏穩了,交付就穩、客戶就穩、增長才可能穩。
不(bu)是要(yao)一(yi)步(bu)到(dao)位(wei)上大系統,而是先用好手(shou)頭的工具(ju),把一(yi)套(tao)計(ji)劃邏輯跑通,哪怕只(zhi)跑一(yi)條產(chan)線(xian)、一(yi)個產(chan)品,也值得。
先跑起來,再優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