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真,制造業里最讓人抓狂的兩個字,不是“交期”,也不是“庫存”,而是:排產。
看似一個(ge)排程表,背后牽(qian)扯著訂單交付、庫存周轉、設(she)備負載(zai)、物料到貨(huo)、人員排班、客(ke)戶催貨(huo)、老板催利潤。
稍有(you)一步排錯,前(qian)線就(jiu)(jiu)(jiu)停工(gong),倉庫(ku)就(jiu)(jiu)(jiu)爆(bao)表,客戶那邊(bian)電話就(jiu)(jiu)(jiu)開始響。
很多老板跟我說:“我已(yi)經上了系統(tong),也建(jian)了BOM,但產線還(huan)是亂,一天到晚改(gai)計劃、調物料、補工單,根本忙不過來。”
其實問題根本不是“系統不好”,而是你沒搞懂計劃邏輯這套底層“通路”
——它不是靠一張表排出來的,而是一整套從訂單→BOM→物料→工序→產能→計劃的“鏈式閉環”。
今天我們就來把(ba)這(zhe)套邏(luo)輯從頭到尾捋一遍,講完你就明白,排產這(zhe)事,真不是拍腦袋(dai)排的(de)。
文章參考的生產管理>> //gaoyunjjd.com

一、先別急著排產,搞清楚“計劃”到底是干啥的?
很多人以為“計劃”就是“排時間”,但實際上,計劃的本質是平衡資源與需求之間的矛盾。
換(huan)句話說(shuo),你手上有訂單,是(shi)“需求”;你車(che)間有人、有料、有設(she)備,是(shi)“資(zi)源(yuan)”;計劃的任務就(jiu)是(shi)把這倆之間的關系捋順。
所以一個靠譜的生產計劃,應該能回答這(zhe)幾(ji)個問題(ti):
- 我們到底該生產哪些產品?
- 每個產品需要多少材料、用哪些設備、安排多長時間?
- 什么時候該買料、什么時候該備料、什么時候開始動工?
- 如果這個單子插隊,會不會影響其他客戶的交期?

這些都不是腦袋能算出來(lai)(lai)的(de),而是需要一個(ge)結構化的(de)邏輯鏈來(lai)(lai)支撐。而這個(ge)邏輯鏈的(de)起(qi)點(dian),就從BOM說起(qi)。
二、BOM不是“物料清單”,它是整個計劃系統的“發動機”
什么是BOM?有人(ren)會說是“Bill of Materials”,是“物料(liao)清單”。
錯,BOM不是靜態清單,而是“制造路徑圖”。

舉個例子(zi),我們要做一(yi)把(ba)椅子(zi),你以(yi)為BOM長這樣:
- 實木腿 × 4
- 椅背 × 1
- 坐墊 × 1
- 螺絲 × 12
但如果你的工廠是“自主加工”+“部分外協”,那真(zhen)實的BOM長(chang)成(cheng)這樣:
- 椅背:原料木板(內部開料)、打磨(人工)、包布(外協)
- 坐墊:PU材料(采購)、模具壓成型(內制)
- 木腿:標準件(庫存現貨)
也就是說,BOM不僅決定了你需要什么,還決定了怎么做、在哪做、誰來做。
這(zhe)就涉及到計劃的第一(yi)步:
訂單來了 → 拆解BOM → 生成物料需求 → 推動采購/生產排程
如果(guo)你BOM沒維護清(qing)楚,比如:
- 工藝流程沒寫
- 用料單位錯了(PCS/套/公斤亂)
- 層級關系亂(多級BOM沒展清楚)
- 物料替代規則沒錄

那你算(suan)出來(lai)的計劃就是錯的,錯了(le)之后采購跟著瞎買,產(chan)線沒法開工,排產(chan)表再漂亮也白(bai)搭。
三、物料計劃:搞清楚“啥時候要料”和“料夠不夠”
BOM拆完之后,你需要知道下一步:我啥時候該準備這些料?料夠不夠?是不是得先買?
這時候就要引入一個關鍵角色:MRP(物料需求計劃)。
它是干嘛的(de)?一(yi)句話(hua)解釋(shi):
把訂單轉化為“采購”和“生產”的清單,并自動考慮庫存、在途、交期、批量。

比如說你要(yao)生(sheng)產(chan)100臺機器,BOM里(li)說每臺要(yao)2個電機:
- 庫存里還有30個
- 之前下過訂單,還有40個在路上
- 實際只需要再買130個嗎?不對!你得看這些在途能不能準時到、有沒有批次限制、有沒有優先級
所以(yi)MRP不能靠人腦跑,得靠系統邏輯,一般會跑出(chu)一張叫“物料需求(qiu)分析表”:

這(zhe)個表一跑,采購就知道該(gai)干嘛了(le),計劃(hua)就能同步(bu)給生產(chan)團隊安(an)排工序(xu)——這(zhe)就開(kai)始進入排產(chan)了(le)。
四、排產不是“拉個表格就完事”,而是一場復雜的“資源統籌戰”
到了這一步,大多數(shu)人都犯一個(ge)錯:拿個(ge)Excel排(pai)排(pai)產(chan)能,畫個(ge)甘特圖,搞定。
但真實世(shi)界是復雜的,你需要考(kao)慮至少這5個(ge)變(bian)量:
- 產能:人有多少、設備能用多久、是否可加班
- 工藝:順序有無并行、是否串聯、多道工序用同一設備
- 物料:有沒有料、有沒有采購未到、有沒有替代
- 交期:哪個單最急、哪個單能壓后
- 換線/切換成本:頻繁換模、換設備、調設備,損耗大
于(yu)是一個靠(kao)譜的排產邏輯,應該像這樣(yang):
按交期優先級 → 根據產能池排任務 → 校驗物料可用性 → 生成工序級計劃表
有些(xie)(xie)公司會用APS(高級計劃排(pai)程)系(xi)(xi)統(tong)(tong)(tong),有些(xie)(xie)用MES系(xi)(xi)統(tong)(tong)(tong)里的(de)(de)排(pai)程模塊,沒系(xi)(xi)統(tong)(tong)(tong)的(de)(de)只能人工手(shou)排(pai),但邏輯不能變。

五、怎么用ERP系統,把生產計劃真正跑起來?
前面說了那么多,其實很多人卡在一點上:我知道邏輯了,但靠人扛根本扛不住,這事是不是該讓系統來干?
答案是:對,但不是所有ERP都能干好生產計劃這件事。
咱先(xian)說說ERP到底能(neng)干嘛,然后再說你該怎么用。
1)ERP能做什么?核心就是“四算一協同”:
- BOM管理:多級BOM、工藝路線、版本控制等,保障“拆得準”
- MRP運算:根據訂單+BOM+庫存跑出物料需求,決定“買什么、買多少、什么時候買”
- 生產工單生成:系統自動從訂單生成制造任務、分批分段、下發工序
- 產能負載計算:判斷工序排程與設備資源是否沖突,保障“排得動”
- 跨模塊協同:采購、庫存、銷售、車間全打通,信息一個入口流到底

一句話,ERP不是排產表的替代品,而是排產背后的“大腦中樞”。
2)怎么用ERP,真正把排產邏輯跑通?
你得讓ERP系統“跑(pao)(pao)”起來(lai),而不是“記錄(lu)”而已。下(xia)面這套(tao)動作順下(xia)來(lai),基本就能把你原來(lai)靠Excel跑(pao)(pao)的全替換掉(diao):
Step 1:建立結構化BOM和工藝路線
- BOM每一級都要維護清楚,不能只寫頂層
- 每道工序、加工時間、是否并行、用什么設備、用什么人都得配置

Step 2:跑MRP
- 下完銷售訂單或預測訂單
- 系統根據BOM和庫存運算,自動生成【采購計劃】+【生產工單】
- 明確哪天該買啥、哪天該開始做、預計啥時候交貨

Step 3:產能評估 + 排程建議
- 系統校驗設備、人員的可用時間段,給出推薦排程
- 有沖突的地方預警,讓你可以提前調整(不是等爆了再救)
Step 4:下發工單 + MES聯動
- 工單一旦下發,MES或者工位就能實時知道自己下一步干什么
- 實時反饋回ERP,比如進度條、完工數、異常記錄等

Step 5:動態計(ji)劃再調整
- ERP里的生產計劃不是“一排就定”,而是“能動能調”
- 有緊急插單?物料延遲?ERP系統會重新跑影響分析,提醒你調整順序
3)為什么很多企業ERP排產用不起來?
不是不會,是這三點沒打通:
- BOM和工藝路線太粗,系統根本跑不出物料清單
- 計劃和執行斷層,MES沒接上,反饋不上來
- 只用ERP當“訂單登記簿”,沒用它來推邏輯、控進度

所以很(hen)多(duo)企業花了(le)幾十萬買ERP,結果還是靠老王用Excel天(tian)天(tian)改表(biao)格,那(nei)你不(bu)如(ru)不(bu)上(shang)。
真正用得好的ERP,是每個生產動作都有數據來源、都有交付節點、有反饋機制、有預警提示。
最后總結一句話:別再拿排產表當交差,你得先搞清楚這套計劃邏輯
排產這事,不是(shi)調個順序那么(me)簡單,而是(shi)打通“需求(qiu)-資源-執行”的一整條邏輯鏈。
你BOM拆得(de)清(qing)、物料算得(de)準、任務安排合理、執(zhi)行有反(fan)饋,計劃就能跑得(de)起來。
要是這(zhe)些環節靠拍腦(nao)袋、靠人扛(kang),那(nei)你就算上再多(duo)系統(tong)、畫再多(duo)表,也只是在救火(huo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