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采購的朋友都知道,現在(zai)行情難搞:
- 材料一天一個價,波動特別猛;
- 供應商一個比一個“會談”,還動不動就說原材料漲;
- 內部老板天天要降本,目標還一年比一年高;
- 一降價,供應商不給力;不降價,利潤就被吃光。
很多人一(yi)聽“采(cai)購(gou)成本(ben)控(kong)制(zhi)”,腦子就冒火(huo):不是早控(kong)制(zhi)了(le)(le)嗎?該(gai)比(bi)的比(bi)了(le)(le),該(gai)談(tan)的談(tan)了(le)(le),還能怎么控(kong)?
但說句實話,真正厲害的采購,不是靠一嘴好講價,而是靠系統思維 + 多策略組合拳。
今天我們就不說那種“管理學術語”,直接講干貨——采購成本控制的6種常見方法,每種我都講邏輯、舉例子、說怎么落地,能直接拿去用。

一、拆成兩部分理解:什么叫“成本”?
我們先別急著談怎么砍價,得先搞清楚:你要控的“采購成本”,到底是哪些錢?
很多(duo)人一(yi)說降成本(ben)(ben),腦子里只想著(zhu)“把材料價格(ge)再壓一(yi)點”,但(dan)采購(gou)成本(ben)(ben)從來不是(shi)“砍個價”就能(neng)解決的事。
采購成本,主要分兩大類: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
第一類:直接成本(看得見、賬面有的成本)
這部(bu)分成本,是最容(rong)易被關注到的:
- 材料單價:比如同一型號的鋼材,A家報價18元/公斤,B家可能是16.5元/公斤;
- 運費:是自提還是供應商包送?送到總倉還是分倉?運價浮動有沒有協議鎖定?
- 包裝費:是紙箱、木箱還是托盤?是否要求打膜、防潮、防撞?這些都會加錢;
- 稅費:開不開票?開多少稅率?是否能抵扣?這些都影響你最終入賬成本。

這(zhe)部分的核心(xin)是“顯性成(cheng)本”,看得見、談得動、表格里能算(suan)清楚。很多企業降本,只盯著這(zhe)塊(kuai)在砍價。
第二類:間接成本(看不見、但其實更吃錢)
這部(bu)分成本容易被忽略,但往往是你利(li)潤流失的真(zhen)正(zheng)“暗(an)傷”:
- 庫存積壓:下單多了,倉庫塞不下、壓資金、還有變質風險;
- 質量問題返工:材料是便宜了,但不好用,加工損耗、返修、人力反復操作,全是錢;
- 應急采購成本:計劃跟不上變動,只能高價買現貨,沒得談;
- 交期拖延:供貨不及時,產線空轉、訂單延期,客戶還可能罰款;
- 協同成本:采購、倉庫、質量、生產來回扯皮,人效低、反復溝通、浪費大量時間。

比如說:
你砍下(xia)來了1元(yuan)/件的價格,看起來很爽,但這(zhe)批貨因為質量不穩定導(dao)致報廢(fei)率高,最后加(jia)工返修(xiu)+客戶(hu)投訴+內部(bu)加(jia)班(ban)處理,反(fan)而多花了幾萬(wan)塊。
這就是典型的——“省了小錢,虧了大頭。”
二、很多人都掉進的誤區:只看單價,不看總賬
很多老板管采購,第(di)一句話就是:“這個材料為啥又貴了(le)?你(ni)去年不是談到12塊(kuai)嗎?”
但你拉出(chu)來(lai)一個完整項目的成本結(jie)構來(lai)看,材料本身可能只占(zhan)總(zong)成本的5%,真(zhen)正大頭在:
- 人工返修費;
- 項目延期造成的客戶違約;
- 倉庫壓了一堆不用的呆料;
- 一堆供應商,來回換貨、適配、對賬,協調成本高得嚇人。
所以,真正專業的采購不只看“單價”,而是看“總擁有成本”(TCO),也就是一筆采購從下單開始,一直到用完、退貨、處理為止,這一整條路徑上到底花了多少錢、浪費在哪、還能省哪。
三、采購成本控制常見方法有哪些?
方法一:集中采購,放大議價能力
這(zhe)個(ge)聽起(qi)來不新鮮,但很多企業就是沒做(zuo)。
核心邏輯:
分批買、零散買,你談(tan)不下(xia)來好價;但量大、集中(zhong)、付款快,供應商(shang)就有動力給你折扣。
適用場景:
- 多部門使用相同原料(比如螺絲、油漆、五金件)
- 多工廠同一品牌設備維護配件
- 小批量高頻率的日常用品(文具、清潔用品等)
怎么做?
- 把一年采購計劃集中做一個“匯總清單”;
- 由采購統一招標或議價,和供應商談“年度協議”;
- 支持“月度下單+年度總量結算”機制——有彈性又省錢。

舉個例子:
你(ni)一(yi)個(ge)(ge)部門(men)每個(ge)(ge)月買(mai)2000顆(ke)螺絲(si),三個(ge)(ge)部門(men)加起來每年買(mai)20萬顆(ke)。如(ru)果你(ni)按月買(mai),單價0.18元(yuan);但你(ni)和供應商簽年度協議,一(yi)次鎖20萬量(liang),可能單價就(jiu)能壓到0.13元(yuan),光這(zhe)一(yi)個(ge)(ge)動作(zuo)就(jiu)省1萬塊。
方法二:切入BOM,做設計前置的降本
很多企業(ye)是這(zhe)樣:產品(pin)設(she)計定了,才通知采購“去(qu)找材(cai)料”,這(zhe)時候采購能談的空間已經很小(xiao)了。
核心邏輯:
70%的成本在設計階段就已經決定,采(cai)購后期只(zhi)是被(bei)動執行。
適用場景:
- 有自主產品結構/圖紙的制造型企業
- 經常有“定制產品”“客戶特殊要求”的項目型企業
怎么做?
- 讓采購提前參與產品開發會議,提出材料替代建議;
- 建立“標準用料池”,別讓工程師想啥用啥;
- 跑BOM成本仿真,測算不同材料/結構組合下的價格差異;
- 固定常規件、統一供應商、做大批量,形成議價基礎。

舉個例子:
一個(ge)產品(pin)原來設計里用(yong)A料(liao)(進口),單(dan)價是18元,后來采購建議改用(yong)B料(liao)(國(guo)產替代),性能相近,單(dan)價只要(yao)11元。一年用(yong)3萬(wan)個(ge),光(guang)這一項(xiang)就省21萬(wan)元。
方法三:采購提前量+交期跟蹤,防止臨時買貴貨
這招是很多采購“老司機”的看家本領:“能便宜買回來,比什么都值錢。”
核心邏輯:
你越臨時(shi)買,供應(ying)商越有(you)理由漲(zhang)價;你越提(ti)前規劃,越有(you)時(shi)間比價、備貨、談(tan)判。
適用場景:
- 行業原料價格波動大(銅、鋁、化工原料)
- 交期緊張、項目節奏快的訂單型企業
怎么做?
- 建立“關鍵物料交期池”,統計哪些是常年買、但交期長的物料;
- 采購系統跑提前期預警,比如“這個物料下周沒下單就來不及”;

- 每月拉交期對賬單,盯死在途訂單、臨期物料;
- 和關鍵供應商簽“鎖價+滾動排產”機制,壓縮采購高峰的波動。

舉個例子:
有個(ge)(ge)工廠因(yin)為某個(ge)(ge)IC芯片(pian)缺貨(huo),臨時(shi)從市場買(mai)現貨(huo),成本翻了兩倍。如(ru)果能提前2周(zhou)下單、鎖定(ding)價(jia)格、安排(pai)排(pai)產,整(zheng)個(ge)(ge)項(xiang)目多(duo)賺(zhuan)10個(ge)(ge)點都(dou)不成問題。
方法四:供應商分級管理,資源傾斜到靠譜的頭部
我們(men)都(dou)說(shuo)“不(bu)要把雞蛋(dan)放在一個籃子里”,但很(hen)多企(qi)業(ye)采購就是“誰催得緊(jin)就先買(mai)誰的(de)”。
核心邏輯:
不是“只控(kong)價格”,而是“管住供(gong)應商”,分層管理(li)、重點合作,才能長期控(kong)成本(ben)。
適用場景:
- 供應商多,但關系淺、質量差、價格浮動大的公司
- 有頻繁換供應商、跳單、臨時下單情況的制造企業
怎么做?
- 給所有供應商打標簽:交付、價格、配合度、質量
- 把資源(量、付款、項目前置)集中給TOP 10%
- 中長尾供應商定期評估,干得不好就淘汰;
- 拓展同類型優質供應商,做備選池,隨時切換

舉個例子:
同樣(yang)一批原材料,A供(gong)應商(shang)交期穩定、按計劃(hua)走,一年省(sheng)下了2次臨時買(mai)現貨的成本(ben),總(zong)計省(sheng)了8萬(wan)。而B供(gong)應商(shang)雖然便宜2分錢,但因為交期亂,每(mei)年多了好幾次急件支出,算總(zong)賬(zhang)反而更貴。
方法五:聯合技術/質量團隊,做“用不好=貴”的控法
很多采購“表面降本(ben)(ben)”做得不錯,但材料一用(yong)就返修、加工不順、報(bao)廢率高(gao)——這其實是(shi)“總成本(ben)(ben)”在悄(qiao)悄(qiao)抬(tai)頭(tou)。
核心邏輯:
便宜材料用不(bu)好=浪費;采購控制要看“實際用起來花了(le)多(duo)少錢”。
適用場景:
- 對產品工藝敏感的制造業(注塑、鈑金、精密加工)
- 產品良率、返修率高、客戶投訴多的公司
怎么做?
- 采購、技術、質量三方聯動建“材料使用反饋機制”;
- 材料出問題后,第一時間讓采購知道原因(別只罰倉庫);
- 建立“單位產品合格成本”模型,不只看單價;
- 材料問題影響工藝時,聯動改BOM/改工藝/換供應商

舉個例子:
一(yi)家公司(si)采購的(de)ABS料比原來的(de)便宜了5毛(mao)錢,但加工出來表(biao)面氣泡嚴重(zhong),返修(xiu)率高達18%,客戶投訴(su)嚴重(zhong)。最(zui)后加返工+返工人工+客戶罰款,反(fan)而貴(gui)了一(yi)倍。
方法六:用系統做采購流程數字化,閉環管控不靠人記
最后這一招,其實是“所有控成本手段的落地保障”:數字化。
你靠人記流程(cheng)、靠Excel拉清單,必然失(shi)控(kong)。只有把采(cai)購流程(cheng)系統化,成本控(kong)制(zhi)才有“執行(xing)力”。
核心邏輯:
采購不(bu)是一個人砍價,而是一整(zheng)條信息(xi)鏈協同動作(zuo):預測→比價→下單→交期→質檢→結算。
能干什么:
- MRP自動跑物料計劃,減少漏單錯買
- 比價/招標模塊讓每筆采購都有“可溯源記錄”
- 系統帶預警:超預算、交期風險、呆料庫存一鍵識別
- 自動生成分析報表,追溯歷史單價趨勢+供應商表現

舉個例子:
有家公司(si)用了輕(qing)量(liang)級(ji)的采購協同(tong)系(xi)統后,3個月內:
- 降低了12%的重復采購;
- 材料單價穩定波動范圍在5%以內;
- 呆滯物料減少42%,直接釋放15萬庫存資金。
最后總結一句話:
采購成本控制,不能只靠砍價,更不能靠人記得住,而是靠你有沒有“策略+方法+系統”三板斧一起上。
- 前期靠規劃:集采、設計前置
- 中期靠執行:交期+比價+供應商分級
- 后期靠閉環:質量、系統、數據驅動
你(ni)說(shuo)你(ni)降不了本,可能不是(shi)沒(mei)談過價,而是(shi)沒(mei)站在“全流程”的(de)角度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