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(zan)今天(tian)不(bu)聊高大上的“數字化轉型”,也(ye)不(bu)談什么“企業信息化戰略藍(lan)圖”。
就一個最樸素的問題——我們公司小、人不多、事不少,想選點工具來管管流程、客戶、財務,結果用著用著就想砸電腦。
熟不熟這個場景?
- ERP上線半年了,庫存還是亂的,銷售開單還得微信截圖;
- OA天天打卡審批,流程一多效率還慢了;
- CRM導了一堆客戶數據,銷售團隊一個都不更新,還回頭拉群開Excel;
- 老板一拍桌子:“系統這么多,有一個是真正幫上忙的嗎?”
這(zhe)就(jiu)是很(hen)多小公司在“選系統”這(zhe)件事上走過的(de)坑:
想高效,反而更累;想統一,反而更亂;想規范,反而卡流程。
今天我就帶大家搞懂(dong)——
小公司到底該不該用ERP、OA、CRM?用的話怎么選?選了怎么落地?要避開哪些坑?

一、先說實話:大多數系統,真不是為“小公司”設計的
這(zhe)話說(shuo)出來,廠商可能不愛聽(ting),但(dan)這(zhe)是實情。
ERP也(ye)(ye)好,OA也(ye)(ye)罷,CRM更別(bie)提,大(da)(da)多數軟件一(yi)上來就是“流程(cheng)建模、權限(xian)設定、模塊對(dui)接、數據整(zheng)合、BI分(fen)析、KPI聯動(dong)”,你一(yi)個剛成立兩年(nian)、員工(gong)十幾號人的小(xiao)團(tuan)隊哪(na)整(zheng)得起這個大(da)(da)陣仗?
你想解決的是:
- 進銷存要順;
- 報銷審批別太慢;
- 客戶信息集中別亂丟;
- 財務對賬別總對不上。

但(dan)你買來(lai)的系(xi)統卻(que)是:
- 一堆你用不上的模塊(資產管理、預算控制、費用共享);
- 一堆你根本沒人維護的字段(公司規模、納稅等級、信用評級);
- 一堆你聽不懂的名詞(主數據、流程引擎、中臺聯動)。

結果就是:工具太重,操作太煩,人手又不夠。
說到底,小公司最怕的不(bu)是沒(mei)有(you)系統,而是花了錢、人用不(bu)上,變(bian)成負(fu)擔。
二、小公司到底該不該用系統?當然該,但要用得“聰明”
我從來不反(fan)對小公司用系統,相(xiang)反(fan),越是人(ren)少事(shi)雜的公司,越該靠“數字工(gong)具(ju)”來替自己分擔。
但要用得對,就要換個思路:
小公司不是選“最全的系統”,而是選“能用起來的系統”。
這句話很關鍵(jian),咱慢(man)慢(man)拆解。
三、ERP、OA、CRM這三套系統,到底是干啥的?小公司該怎么選?
很多老板壓(ya)根搞不清(qing)楚這三者的區別,選工具就(jiu)像(xiang)抓鬮。先給(gei)你說清(qing)楚,別再(zai)混用(yong)了(le)。
ERP系統:讓你“管得住貨、看得懂錢、跑得順流程”的核心系統
ERP就是幫(bang)你(ni)把公司的“進貨(huo)、賣貨(huo)、發貨(huo)、收款”這(zhe)整條(tiao)鏈條(tiao)串起(qi)來,不靠(kao)人(ren)記(ji)、不靠(kao)群聊,全在系統里跑(pao),有記(ji)錄、有流程、有邏輯(ji)。

小公司到底用ERP干嘛?
你可以先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:
- 倉庫的庫存到底是多少,賣出沒賣出、缺貨沒缺貨,心里有數嗎?
- 銷售下了單,采購知不知道?倉庫備沒備貨?發貨發了嗎?財務回款了嗎?
- 一筆訂單利潤到底是多少?進貨價多少,銷售價多少,毛利是多少?
- 本月賺了多少錢?貨賣出去多少?應收賬款多少?庫存積壓多少?

如果(guo)你經常靠“感覺”來回(hui)答這些問(wen)題,那你就真(zhen)的該(gai)上ERP了。
ERP能幫你解決什么事?
- 進銷存清楚:進了多少貨、在哪個倉、用了多少、還剩多少、快過期沒。
- 采購有流程:誰下單、誰審批、誰收貨、誰入庫,一清二楚。
- 銷售閉環:客戶下單、生成銷售單、出庫單、開票、收款,環環相扣。
- 成本算得清:每個產品的標準成本、采購成本、實際成本,一目了然。
- 財務同步:應收賬款、應付賬款、對賬明細、利潤分析,都能自動生成。
- 庫存準確:不靠人腦記庫存,不靠倉管拍腦袋湊單,系統精算。

小公司用ERP最容易踩的坑:
- 以為“功能越多越好”,結果上線三個月還沒跑起來。 → 小公司80%的ERP需求,其實就集中在“進銷存+采購+銷售+基礎財務”四個模塊。 → 你根本用不到“制造執行、預算控制、資產管理”這些復雜功能。
- 選了一個“行業大系統”,但自己根本沒那個IT能力運維。 → 比如SAP、金蝶云星空這種,其實更適合中大型企業,小公司搞不起。
- 想拿ERP來管人、考核、算績效,最后啥也沒搞清楚。 → ERP是管“貨、錢、單據”的,不是HR系統,不是OA系統,也不是老板的“電子算盤”。
OA系統:讓“請假、報銷、流程審批”不再靠微信群和Excel走來走去
OA的本質(zhi)是(shi)“內部(bu)協(xie)同”,它不(bu)管客戶、不(bu)算(suan)利(li)潤、也(ye)不(bu)記賬,但它能(neng)讓人和人之(zhi)間(jian)的溝通、審批、事務變得有(you)記錄、有(you)流(liu)程、不(bu)出錯。

小公司最常用OA干嘛?
- 打卡考勤:上下班打卡、請假審批、考勤匯總;
- 報銷申請:發票拍照上傳、審批流程走一遍、財務打款;
- 用章申請:蓋公章、合同審批、有據可查;
- 公告通知:不用拉群,一個公告發全員、誰看了系統都有記錄;
- 合同管理:上傳、歸檔、權限控制,避免丟文檔;
- 流程審批:用表單設流程,誰發起、誰批、多久超時一目了然。

小公司最容易把OA用錯的地方:
- OA一上來就搞十幾個流程,復雜程度跟法院起訴一樣 → 請個假走5級,報個銷要等3天,這不是效率,是流程癌。
- 以為OA能解決公司沒規矩的問題,結果反而流程越來越爛。 → 管理靠機制、文化、拍板,OA只是“形式化記錄”,不是“治理能力提升工具”。
- 沒人維護流程模板,系統上有30個審批單,只有3個在用。 → 冗余流程會把員工逼回“線下”。

CRM系統:讓客戶線索不再只存在銷售手機里
CRM就是“客戶(hu)關系(xi)管(guan)理(li)系(xi)統”,它讓客戶(hu)從“加(jia)了微(wei)信”變(bian)成“在系(xi)統里(li)有標簽(qian)、有過程(cheng)、有記錄”,避免人走(zou)客戶(hu)跟著走(zou),跟進全靠印象流。

CRM能幫你做什么?
- 客戶信息管理:姓名、聯系方式、公司、來源、意向等級一清二楚;
- 跟進過程記錄:聊了啥、約了幾次、發過報價沒、下一步是什么;
- 銷售過程追蹤:漏斗管理:線索 → 商機 → 報價 → 成交 →回款;
- 客戶轉交留痕:銷售離職/換人,客戶轉給別人,過程不丟;
- 提醒回訪/催單:重要客戶設置自動提醒:7天未聯系、合同快到期、付款未到;
- 銷售數據分析:誰跟進最勤?哪個客戶轉化率高?一看報表就明白。

CRM最常見的用法錯誤:
- 銷售說“我有微信,不用系統”,CRM就淪為擺設。 → 沒有“使用機制+激勵+強制”,銷售不會主動用系統記錄。
- 功能太復雜,客戶資料、字段、標簽全堆一起,沒人愿意填。 → 銷售只想知道:這客戶是誰?我該跟進啥?能不能成交?其他都是噪音。
- 老板以為CRM能自動搞定業績,其實你連商機階段定義都沒設清楚。 → 商機漏斗、客戶分級、跟進頻次,得你自己設清楚。

四、小公司選工具的“三個核心原則”
原則一:選“能上線”的,而不是“能集成一切”的
小公司資源少,千萬別被銷(xiao)售(shou)一(yi)忽(hu)悠就選(xuan)了個(ge)“全功能平臺(tai)”,結果:
- 功能多:上線時間久;
- 接口多:維護費用高;
- 權限復雜:內部還得專人管系統。
建議:
- 選即開即用型系統,功能少也沒關系;
- 能做起來80%業務,就可以用;
- 剩下20%手動做也比“工具癱瘓”強。

原則二:選“誰來用”而不是“能干啥”
很多工具的問題不是功能不強,而是沒人用!
- ERP太復雜,倉庫說:“我就掃個條碼,搞這么復雜干嘛?”
- CRM沒人填,銷售說:“我打電話一天下來還得補記錄,煩死。”
- OA流程過多,員工請假要跑5級審批,干脆不請了。
建議:
- 選工具的時候拉上要用的人一起試;
- 能不能移動端操作?能不能微信提醒?流程能不能簡化?
- 別讓工具“成為負擔”,而要“能救命”。

原則三:先統一流程,再選系統,而不是反過來
別(bie)想著(zhu)系統能幫你(ni)“捋(lv)流程”—— 你(ni)流程都沒搞(gao)清(qing)楚,上了(le)系統就是“流程更亂”。
正確順序:
- 先手工跑通你的流程(比如銷售提單→采購→出貨→收款);
- 明確什么節點要控制、什么節點要記錄;
- 再去找能把這個流程“固化”的工具,哪怕是個表單工具。

系統不是(shi)“萬能管家”,它只是(shi)“流程的自動執行(xing)者”。
五、別以為“選系統”是IT的事,老板要親自參與!
最后一條建議,寫給老板:
你不懂技術沒關系,但你一定要知道:
- 系統解決的是“你想管什么、怎么管、誰來用、用完怎么改”;
- 這四個問題你不親自想明白,再好的軟件也救不了你。
所(suo)以(yi),不(bu)要甩鍋(guo)給IT或外包顧問,不(bu)要“聽(ting)別(bie)人(ren)怎么選”就跟著選。
你公司獨特的業務邏輯,只有你自己最清楚。 只有你參與進來,選出來的工具才是——真有用,不雞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