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去一些(xie)工廠(chang)(chang)看項目,老板一拍桌(zhuo)子(zi)就(jiu)說(shuo):“我們廠(chang)(chang)沒啥問題啊,設(she)備(bei)也(ye)買了(le),工人也(ye)上了(le),怎么(me)產能還這(zhe)么(me)低?到底是哪出了(le)問題?”
這時候我常常想說一句—— “生產不是機器一開、工人上崗就完事了。”
你要真以為“設備一轉,產品就出來,工人站上去,效率就高”,那只能說明你還沒理解“什么叫 生產管理 ”。
今天咱們就來聊聊,生產真正的難點在哪?一個車間想跑順,靠的是哪幾根支柱?你又該怎么管?

一、為什么很多老板覺得“生產搞不定”?
咱們先來戳(chuo)幾個現實場(chang)景,你看(kan)看(kan)你有沒有遇到過(guo):
- 明明下了單,計劃也排了,但一到現場工人等料,材料沒到。
- 工人到崗了,設備卻在維修,保養計劃和排產對不上。
- 白天拼命趕貨,晚上質檢發現一大堆返工品。
- 財務問:“你這個產品成本怎么算的?”生產主管臉都綠了:“我也不知道到底浪費多少。”
這些現象,歸根結底一句話:生產管理沒建立起閉環。
你(ni)看到的是“產(chan)線在動”,但背后沒有(you)規劃(hua)、沒有(you)協(xie)同、沒有(you)指(zhi)標在控。
就像一個球(qiu)(qiu)隊只顧(gu)著往前沖,沒人指揮、沒人盯數據、沒人規(gui)劃(hua)打法,結(jie)果球(qiu)(qiu)踢(ti)了一整場也(ye)沒進球(qiu)(qiu),球(qiu)(qiu)員還一個個受傷。
二、怎么規劃?不是排個產就完了!
真正的生產規劃,分成三層:
1. 戰略層:產能規劃
- 你這個月到底能產多少貨?
- 哪幾條線是主力線?
- 高峰期有沒有外協計劃?
產能規劃(hua)不搞清楚,排(pai)產就是空(kong)談。你不能只看訂單(dan)量,還得考慮設備(bei)狀態、人工負荷、原料備(bei)貨(huo)情況。

2. 戰術層:排產計劃
- 先做大單還是先插小單?
- 哪些是急單、哪些是配套單?
- 同一個產品分批怎么安排?
排產不僅是時間表,更是物流、設備、人力的多維協調。沒優先級、沒緩沖時間,那不是排產,是趕死線。

3. 操作層:工單拆解
- 一張訂單要分成幾個工序?
- 每個工序分配給哪條產線、哪個人?
- 什么時候下單領料、什么時候上線?

真正(zheng)科學的排產,是(shi)從全局出發(fa),把產能(neng)資源配(pei)得清清楚楚,而不是(shi)靠(kao)“誰手上空就給誰”。
三、怎么管流程?別指望工人“自己知道該怎么干”
“流程”這倆字(zi),聽起來(lai)老套,其(qi)實是(shi)生產能不能順的“命門”。
你(ni)看看下(xia)面這些是(shi)不是(shi)熟悉(xi):
- 工人干著干著問:“接下來我是裝這個,還是焊那個?”
- 有的工序用的是舊圖紙,有的用的是新規格,結果產品裝不起來;
- 有人漏掃條碼、漏記錄工時,最后產線進度沒人說得清。
這些都是流程混亂、標準不清、執行無序導致的。
所以流程管理要抓哪些關鍵點?
1. 作業標準化
- 每個崗位必須有SOP(標準操作程序),圖文并茂;
- 作業參數、操作順序、異常處理,寫清楚、貼上墻。
2. 工藝流程清晰
- 產品從頭到尾要經過哪些工序?
- 哪些是前置條件?哪些可以并行?
這不(bu)(bu)清楚的(de)話,現場不(bu)(bu)是在生(sheng)產,是在“臨(lin)場編劇(ju)”。

3. 實時追蹤機制
- 每個工單執行到哪一步,有沒有異常,中控室/系統要看得到;
- 最好配上MES系統或掃碼+報工機制,不怕漏、不靠記。

4. 多崗位協同機制
- 設備出問題,誰報修?多長時間響應?
- 半成品轉交出錯了,誰負責?有沒有記錄?
流(liu)程不是靠吼出來(lai)(lai)的,是靠制度和機制支撐起來(lai)(lai)的。
四、怎么控指標?不控指標,就是盲人摸象!
很多管理者天天在現場轉(zhuan),問他們(men):“你這條產線效率多少(shao)?”——答不上來。
“這個工單報廢率多少?”——不清楚(chu)。
“員工工時(shi)利用率多少(shao)?”——沒算過。
這就是沒把生產變(bian)成(cheng)“可(ke)度(du)量、可(ke)對(dui)比(bi)、可(ke)改(gai)善(shan)”的系統。
你至少要掌握這5類核心指標:

這些指(zhi)標,一定要固化在(zai)系統中(zhong),定期拉報表、開(kai)分析會、定整改(gai)方案,才是真(zhen)的在(zai)“控”。
五、系統管不住人?那是你“系統沒選對、流程沒跑通、指標沒用上”
很多工廠老板說:
“我們也上(shang)了(le)ERP、MES、WMS,但感覺沒用,還是靠人盯。”
為什么?
- 系統沒建在“管理機制”上,而是當工具擺設;
- 系統流程跟業務脫節,結果員工都在繞系統走;
- 沒有數據驅動、沒有責任機制,系統只是“多做一步的麻煩”。
正確思路是:
- 從“小系統、關鍵點”開始,比如:ERP里先從設備看板、生產日報切入;
- 讓系統“解決問題”,不是“制造麻煩”;
- 把系統和KPI掛鉤,用數據說話,讓人有動力、有壓力、有抓手。

總結一下:生產要管的不是“現場”,而是“系統”
別(bie)再以為生產就是“機器(qi)動起(qi)來、工人干起(qi)來”就完(wan)事了。
那是最初級的理解。
真正成熟的生產管理,是計劃+流程+執行+復盤的一體化系統。
是能把人、機、料、法、環、測都裝進流(liu)程里跑起來,讓數據流(liu)動、信息閉環、問題前置。
你能做到(dao)這(zhe)一點,哪(na)怕只是(shi)一家小工廠(chang),客(ke)戶看(kan)了都會說(shuo):
“你這廠靠譜,真的是管理在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