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(qi)業管理中,經常會遇(yu)到(dao)這樣一(yi)個問題(ti):
- 員工覺得工資低,提出漲薪
- 老板覺得成本壓力大,更希望通過績效激勵來驅動
那么,到底該加薪,還是該增加績效激勵?
其實,薪酬問題沒有“標準答案”。不同階段的企業、不同崗位的員工,最適合的激勵方式也不一樣。關鍵是要理解兩者的本質,以及它們分別帶來的效果。
這篇(pian)文章,就(jiu)來系統談(tan)談(tan)“加薪(xin)”和“績效”這兩(liang)回事,文章參考>>

一、加薪與績效激勵,本質上有什么區別?
- 加薪:是固定成本。無論員工當月業績好壞,企業都需要支付這筆錢。它帶來的效果是“穩定”,員工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更清晰。
- 績效激勵:是變動成本。和產出、目標、結果掛鉤,員工只有達標或超額完成,才能獲得更多收入。它的作用是“驅動”,可以引導員工聚焦在企業最想要的結果上。
一句話總結:加薪買(mai)的(de)是“安心”,績效激(ji)勵買(mai)的(de)是“動(dong)力”。

二、什么情況下,應該優先加薪?
1. 基礎工資太低,員工心思全不在工作上
說白了(le),如(ru)果員工連生活都(dou)拮據,哪還有(you)心思拼業績?
這個(ge)時(shi)候再給績效(xiao)激(ji)勵,效(xiao)果也不大。
先把底薪(xin)提到一個能“安(an)心生活(huo)”的(de)水平,才有(you)后(hou)續(xu)談發展(zhan)的(de)空間。
2. 核心崗位,更需要穩定而不是刺激
比如(ru)研發(fa)、技術(shu)骨干(gan)、運(yun)營中樞這些人。 他們(men)的價值體現在“慢工出(chu)細(xi)活”和長期積累。
這類崗(gang)位靠績效刺激,很難真(zhen)正(zheng)提高(gao)效率。 與其折騰,不(bu)如(ru)直接加薪,把人(ren)留住更重要。
3. 企業處在穩定期,不追求一時爆發
有(you)的公司不是(shi)(shi)要沖刺(ci),而(er)是(shi)(shi)要穩。 這種時(shi)候,績效反而(er)會帶來焦慮和內耗(hao)。
給團(tuan)隊整體加(jia)薪,讓大家有安全感、士氣穩定, 比天(tian)天(tian)追短(duan)期目標更劃算。

三、什么情況下,應該優先績效激勵?
1. 市場、銷售類崗位
這類崗位和結果高(gao)度掛鉤,績(ji)(ji)效激勵能最大程(cheng)度調動(dong)積極(ji)性。多(duo)勞多(duo)得,直接拉動(dong)業績(ji)(ji)。
2. 企業處于擴張期,需要快速拉動結果
在企(qi)業快速(su)成長階段,單純加薪(xin)無法驅動(dong)團隊跟上(shang)節奏。績效激勵能讓員工把“公司(si)目(mu)標”轉化為“個人利益”。
3. 崗位差異大,需要差異化考核
比(bi)如生產(chan)車(che)間,有的工序快(kuai)、有的慢;或者(zhe)客服部門,有的人解決問題(ti)效(xiao)率高(gao),有的人拖沓。這時績效(xiao)激勵能公平體(ti)現(xian)差異,避免“一碗(wan)水端平”。

總結了下(xia),優先加(jia)薪,還是績效激勵,比較結果如下(xia):

四、加薪和績效激勵,如何結合才更有效?
很多企業(ye)在做(zuo)薪酬方(fang)案時,會掉進一個(ge)誤區:
- 要么全靠加薪,最后成本越來越高卻提效有限
- 要么全靠績效,員工覺得不穩定,流失率飆升
其實,真正有效的方式是“組合拳”,把 固定薪資 + 績效激勵 + 系統支撐結(jie)合(he)起來。具體可以分四個層(ceng)面來落地:
1. 底薪兜底,解決安全感問題
再好的績效(xiao)激勵,都得建立在員(yuan)工“基本生存無(wu)憂(you)”的前提下。
- 保證員工拿到的固定薪資,能覆蓋日常生活開支。
- 不用讓他們天天擔心房租、生活費,才有余力去追求更高的績效。
- 這也是為什么底薪要設定在行業合理區間的原因。

2. 績效激勵做“增量”,而不是替代
績(ji)效不(bu)是為(wei)了“壓低工資”,而是為(wei)了引導方(fang)向。
- 可以把企業最核心的目標(銷售額、客戶滿意度、產能達成率等)轉化成激勵項目。
- 績效激勵應該讓優秀員工多拿,而不是讓全員收入不穩。
- 對不同崗位,績效占比要靈活,不必一刀切。

3. 激勵規則透明,避免“黑箱”
很多公司績效制度推(tui)不下去,就是因為員工覺得(de)“不公平”。
- 規則要在一開始就公開,計算方式要清晰。
- 最好做到“數據自動化”,比如: 出勤數據自動匯總; 銷售數據直接取系統里的訂單金額; 生產數據來自工單完成情況。 這樣就避免了“人為評判”,減少爭議。

4. 借助系統,把考核落到實處
這里就(jiu)是很(hen)多企業容易忽視(shi)的一點:沒有工具支撐,光靠Excel很(hen)快(kuai)就(jiu)亂套(tao)。
- 數據采集要自動化:避免人工抄表、統計,減少出錯。
- 考核維度要靈活:不同崗位、不同部門,可以在系統里自定義指標。
- 結果要直觀可見:通過報表、可視化面板,管理層和員工都能實時看到結果。
舉個例子: 一家銷(xiao)售(shou)型企業(ye),把固定工資和業(ye)績提成分開,數(shu)據直(zhi)接(jie)(jie)從系統里抓單; 一家制造業(ye)工廠(chang),把設備稼動率、工單完成率直(zhi)接(jie)(jie)接(jie)(jie)入(ru)績效統計,不(bu)用主管(guan)去手工算; 這樣下來,不(bu)僅(jin)省了管(guan)理層精力(li),也讓激勵更有公信力(li)。

五、如何落地?一個簡單的實施思路
第一步:劃清底線 設定行業合理的(de)“底薪區間”,確保員(yuan)工的(de)基(ji)本生(sheng)活(huo)無(wu)憂(you)。
第二步:提煉關鍵指標 根據部門(men)特點,明確能量(liang)化的指標,比(bi)如(ru)銷售額、訂(ding)單(dan)交付率(lv)(lv)、客戶滿(man)意(yi)度、生(sheng)產合(he)格率(lv)(lv)等(deng)。
第三步:設計比例 固定工資占(zhan)(zhan)比(bi)(bi) + 績效占(zhan)(zhan)比(bi)(bi)的比(bi)(bi)例要匹(pi)配崗(gang)位(wei)性質。比(bi)(bi)如(ru)研發(fa)崗(gang)位(wei)績效占(zhan)(zhan)比(bi)(bi)小,銷售崗(gang)位(wei)績效占(zhan)(zhan)比(bi)(bi)大(da)。
第四步:系統化管理 避免(mian)靠人(ren)工統計績效,用一個(ge)靈(ling)活的(de)系(xi)統,自動采集數據、匯總、計算,減少(shao)爭(zheng)議(yi)。
第五步:定期復盤 每季度復盤一次薪(xin)酬激勵效果,看看是否出現“內卷”或者“失衡”,及時調整。

六、總結
薪酬管理的核(he)心邏輯是(shi):
- 加薪保穩定,留住人才;
- 績效拉增長,驅動結果。
企業真正需要(yao)的(de)不是(shi)在兩(liang)者之間(jian)做選擇,而是(shi)找到符合自身發(fa)展階段和團隊特點的(de)組合。
同時,可以借助數字化工具支撐薪酬管理,避免人為偏差。
做好這兩點,才能讓制度真正發揮激(ji)勵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