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購與供(gong)應(ying)鏈(lian)體系是一(yi)張跨部門的大網,任何一(yi)個環(huan)節(jie)失效(xiao),影響的就是整體效(xiao)率、成本和客(ke)戶體驗。
而真正讓流程落地的,不是制度、不是SOP,而是可量化、能分析、能追責的KPI體系。
我梳理出采購管理最核心的22個KPI指標,分成6大模塊,告訴你該(gai)盯什么、怎么盯、盯住后(hou)怎么管。
這(zhe)篇內(nei)容可以作為績(ji)效考(kao)核、優化流程重點(dian)的參(can)考(kao)清單。如果你正想把數據(ju)真正用起(qi)來(lai),建議認真看(kan)完。
文章參考的采購管理>> //gaoyunjjd.com

一、計劃類指標
1. 需求計劃準確率(Forecast Accuracy)
衡(heng)量銷售(shou)預測和實際銷售(shou)的偏差程度

怎么用:
- 精度越高,說明預測越可靠;
- 精度低,容易導致備貨不足或庫存積壓;
- 建議按“產品 × 時間段”維度分層評估,并持續追蹤預測偏差的趨勢。
2. 主生產計劃達成率(MPS達成率)
衡(heng)量(liang)主計(ji)劃(hua)能否被車間實(shi)際執(zhi)行(xing)

怎么用:
- 達成率低,說明計劃與產能、物料不匹配;
- 可結合原因分類(缺料、設備故障、臨時插單等)進行分析;
- 建議按周滾動跟蹤,做成計劃執行看板。
3. MRP計劃偏差率(MRP Accuracy)
衡量系(xi)統生成的物料需求計劃與實(shi)際下單/投產(chan)的一致性

怎么用:
- 偏差大,說明MRP邏輯或主數據存在問題(如BOM錯、庫存不準);
- 建議每月做一次MRP偏差回顧,結合BOM準確率、庫存同步時效進行復盤。
4. 計劃響應周期(Planning Cycle Time)
衡(heng)量從需求變更到計劃下達的反應速度

怎么用:
- 響應慢,會錯過采購時機、耽誤交付窗口;
- 建議將銷售/項目需求變更自動觸發計劃更新,并設置預警機制。
進銷存系統內置(zhi)生產計(ji)劃執行看板(ban),可自動(dong)統計(ji)每(mei)周MPS達(da)成(cheng)率,聯(lian)動(dong)異常原(yuan)因字段,快速定位問(wen)題(ti)來源。

二、采購類指標
5. 采購準時交付率(PO On-time Delivery Rate)
衡量供應商是否按采購訂單要求的交期送貨

怎么用:
- 準時率低,可能是供應商不穩定,也可能是內部下單太晚;
- 建議按供應商、物料類別、采購員維度做趨勢分析,發現潛在風險點。
6. 采購訂單周期(PO Cycle Time)
衡(heng)量從下達采購訂單到(dao)最(zui)終收(shou)貨完成的(de)總(zong)用時

怎么用:
- 周期越短,說明采購鏈路響應快;周期不穩定,說明過程協同存在問題;
- 可分解為:審批用時、供應商響應用時、運輸用時三個環節。
7. 采購成本節約率(Cost Saving Rate)
衡量(liang)采購是(shi)否通過比(bi)價(jia)、議價(jia)等方式獲取了更優的(de)價(jia)格

怎么用:
- 基準價可設為歷史平均價、預算價或合同價;
- 節約率太低,說明議價能力不足;節約率太高,需警惕質量與交期風險。
8. 供應商績效評分(Vendor Scorecard)
多(duo)維度綜合(he)評價(jia)供(gong)應(ying)商的履(lv)約表現
常用評分維度:
- 交期準確率(30%)
- 產品質量合格率(30%)
- 響應及時性(20%)
- 價格合理性(10%)
- 服務配合度(10%)
公式(示例):

怎么用:
- 評分可以月度或季度評定,作為供應商淘汰與激勵的依據;
- 建議設定“黃線”和“紅線”閾值,做自動預警和黑名單篩查。
進銷存系統內置評分(fen)模(mo)板(ban),支持按交期/質(zhi)量/價格等自(zi)動打分(fen),形成(cheng)供應(ying)商(shang)績效看(kan)板(ban),方便做年度考評或清退分(fen)析(xi)。

三、庫存類指標
9. 呆滯庫存率(Dead Stock Ratio)
衡量(liang)“壓(ya)著不(bu)動的貨”有多(duo)少(shao),占庫存多(duo)少(shao)比例

怎么用:
- 可設定“90天未出庫”作為判斷標準;
- 呆滯物料要拉清單處理:優先消化、促銷出清、打包退庫。
10. 缺貨率(Stockout Rate)
衡(heng)量客戶下單或生產(chan)領(ling)料時遇到“沒(mei)貨”的概(gai)率

怎么用:
- 可細化為銷售缺貨率、生產缺料率;
- 建議對高頻缺貨品項設“動態安全庫存”機制。
11. 安全庫存覆蓋率(Safety Stock Coverage)
衡(heng)量當前庫存是(shi)否滿足設定的安全庫存要求

怎么用:
- 覆蓋率過低,面臨缺料風險;過高,則占壓資金;
- 建議動態計算安全庫存(基于波動需求與交期不確定性)。
12. 倉儲準確率(Inventory Accuracy)
衡量賬面庫存和實物庫存的(de)一(yi)致性

怎么用:
- 一致性差,會導致計劃錯誤、備料失敗;
- 建議設定周期盤點頻次和責任歸屬機制。
13. 庫存周轉率(Inventory Turnover Rate)
衡量庫(ku)存資源(yuan)的使用效率,周轉越快(kuai),占壓(ya)越低

怎么用:
- 周轉率越高,說明庫存流動性強;
- 不同行業有參考標準:制造業一般 >4,快消品可能要 >10;
- 建議結合庫存天數(365 ÷ 周轉率)更直觀感知存貨壓力。
進銷存系統自動計算日/周/月(yue)周轉率(lv),并按品(pin)類、倉庫(ku)、ABC等級生成對比圖,輔助優化庫(ku)存結(jie)構。

四、物流與交付類指標
14. 訂單準時交付率(OTD, On-time Delivery Rate)
衡量客戶訂單是否(fou)在約(yue)定時間(jian)完成交付

怎么用:
- “按期”以客戶下單時約定交付時間為準;
- 延遲交付會影響客戶滿意度、回款周期,建議設置交付預警機制。
15. 運輸損耗率(Transit Damage Rate)
衡(heng)量貨物在運輸途(tu)中因破(po)損、丟失等造成(cheng)的損耗比(bi)例

怎么用:
- 高損耗率說明包裝、裝卸、承運商管理存在問題;
- 可按運輸線路、物流公司、產品類別分析損耗熱點。
16. 物流成本占比(Logistics Cost as % of Revenue)
衡(heng)量(liang)物(wu)流費用(yong)在整(zheng)體營收(shou)中(zhong)的占比

怎么用:
- 可作為成本控制的長期指標,尤其適合多地分銷、跨區域發運企業;
- 高占比說明需要優化運輸模式或線路。

五、客戶服務與履約類指標
17. 訂單履約率(Order Fulfillment Rate)
衡量訂單是否完(wan)整(zheng)、一次(ci)性交付完(wan)成

怎么用:
- 出現拆單、延期、少發都不算履約成功;
- 可細分銷售訂單履約率、項目交付履約率。
18. 完美訂單率(Perfect Order Rate)
衡量“全對(dui)”的(de)訂單交付比例——對(dui)的(de)時間、對(dui)的(de)產品、對(dui)的(de)數量、對(dui)的(de)發票

怎么用:
- 是綜合反映供應鏈端到端協同質量的指標;
- 建議作為銷售/客戶服務KPI進行季度考核。
19. 客戶退貨率(Return Rate)
衡量因(yin)質量、錯發、延誤等原因(yin)導致客戶退貨的比例

怎么用:
- 退貨率高,說明交付或產品質量存在問題;
- 可結合退貨原因分類做趨勢分析。
進銷存系統支持(chi)客戶退貨登記(ji)與(yu)原因追溯,形成退貨率報(bao)表并(bing)支持(chi)責任歸屬(shu)分析(質檢(jian)、物(wu)流、倉庫等(deng))。

六、整體運營效率類指標
20. 供應鏈總成本占比(Supply Chain Cost % of Revenue)
衡量從采(cai)購到交付全(quan)過程的綜(zong)合成本負擔

怎么用:
- 這是一項長期優化指標,適用于戰略決策與運營審計;
- 建議拆解成本結構,逐項挖掘優化空間(如采購議價、庫存壓縮、物流路徑優化)。
21. 供應鏈響應速度指數(Supply Chain Responsiveness Index)
衡量(liang)從(cong)需求變化到系統完成調(diao)整的反應速度

怎么用:
- 包括需求變更 → 計劃調整 → 采購響應 → 生產切換的全鏈閉環;
- 可做成“關鍵變更事件追蹤表”,評估組織靈活度與系統支撐能力。
22. 現金周轉周期(Cash-to-Cash Cycle Time)
衡量一筆投(tou)入(ru)從采購(gou)到回(hui)款(kuan)的(de)全(quan)流程(cheng)時(shi)間消耗(hao)

怎么用:
- 周期越短,資金周轉越快,企業越健康;
- 若庫存壓著、回款慢、賬期又短,就容易陷入資金鏈風險。
進銷存系統可關聯(lian)應(ying)收(shou)應(ying)付與庫存(cun)數據(ju),自動(dong)算出每月C2C周期變化趨勢,支持跨(kua)時(shi)間(jian)段對(dui)比與異常報(bao)警。

七、結語
通過這六大模塊和22個采購管理的核心KPI,希望能(neng)幫你把日(ri)常管理里的模(mo)糊感變成“可(ke)(ke)量化、可(ke)(ke)追溯、可(ke)(ke)優化”的數據抓手。
當然,限于篇幅和排版美觀(guan),有很多(duo)實操型指標和系統功能沒有展開寫,比(bi)如:
- 各指標在系統中的自動計算邏輯;
- 如何設置預警閾值與可視化儀表盤;
這些其實(shi)都已經在進(jin)銷存系統里實(shi)現,并且(qie)可以快速部署、根據(ju)自己需求靈(ling)活配置。
如果你正在搭(da)建(jian)或優化自己的采購與供應鏈體系(xi),歡迎試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