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企業都(dou)有這樣的困擾:倉(cang)庫看上(shang)去(qu)滿滿當當,賬上(shang)的庫存金額也不(bu)(bu)低,但一問現場卻經(jing)常喊“物料不(bu)(bu)夠”、“拿不(bu)(bu)到貨”、“倉(cang)庫卡著幾(ji)千(qian)萬出不(bu)(bu)去(qu)”。為什么?
兩個字——呆滯。
呆滯物料不清,庫存就像堵了(le)的(de)血管,流不起來,壓(ya)著(zhu)資金、拖著(zhu)周轉、還浪費倉儲空間(jian)。最(zui)糟的(de)是,它還會(hui)“傳染”:計(ji)劃(hua)瞎(xia)報、采購重訂、生產被(bei)卡(ka),最(zui)后搞得全(quan)鏈條都(dou)混亂。
那呆(dai)滯(zhi)物料到底該(gai)怎么(me)處理?光靠(kao)甩賣、清倉真的(de)解決不了根本問題。
今(jin)天(tian)就(jiu)來跟你系(xi)統聊聊:
怎么建立一套“可復制、能落地”的標準化呆滯物料處理流程,從源頭到處置,把庫存徹底盤活。

一、什么叫“呆滯物料”?別一上來就搞錯方向
先講清楚概念。不是什么動得慢的就是呆滯,更不是放了3個月的就該報廢。我們得有個清晰、統一的識別標準。
常見的定義口徑有:
- 庫存連續N個月沒有出庫記錄(常見設定為3~6個月);
- 庫存物料的累計入庫大于出庫,長期積壓;
- 庫存周轉天數遠高于同類物料平均水平;
- 庫存余額占比高,但使用頻率極低。

一句話總結就是:長時間不用 + 金額占比高 + 可預見地難以使用,就屬于“呆滯”。
二、為什么要處理它?——庫存不是“放著就行”
你(ni)可能會說:“反(fan)正它又不(bu)礙事,先(xian)放(fang)著唄(bai)。”
但問題是——放著 = 浪費!
來(lai)看看呆滯庫存帶(dai)來(lai)的(de)“連鎖反(fan)應”:
- 資金占用:你花了錢囤貨,這些貨賣不掉用不了,那這部分錢就是死賬;
- 倉儲資源緊張:占庫位、占人力、還影響高頻物料的揀選效率;
- 影響生產和計劃判斷:明明系統里有庫存,但現場根本不能用,誤導采購和計劃判斷;
- 可能產生安全風險:某些化學品、易腐品過期堆積,會引發安全隱患;
- 資產貶值+會計減值:如果長時間不用,財務還得提“存貨跌價準備”,賬面難看!

所(suo)以(yi),別再把呆滯庫存當(dang)“可惜的資源”,它(ta)其(qi)實是企業管理的“慢性出血點”!
三、一套標準化處理流程,把“清貨”這件事系統化
呆滯(zhi)物料不(bu)是靠一(yi)拍腦袋“清(qing)(qing)一(yi)清(qing)(qing)、甩一(yi)甩”就能(neng)解決的,它本質是一(yi)個跨(kua)部門、跨(kua)職能(neng)的系(xi)統性(xing)問(wen)題。
要想真正清得干凈、管得住、后續不反彈,必須建立一套標準化的處理流程,并且最好結合(he)進銷存系統(tong)來跑通它——讓(rang)數(shu)據自動跑、流程(cheng)在線流、動作可(ke)閉環(huan)。
下面這6步(bu),是我們(men)推(tui)薦的標準處(chu)理流程,并配上每一步(bu)該怎么通過系(xi)統來(lai)配合落地(di)。

Step 1:建立呆滯物料識別規則 —— 系統自動識別 + 預警機制
首先要統(tong)一呆滯識(shi)別標準(zhun),不能(neng)憑經(jing)驗拍腦袋,更不能(neng)靠倉庫一個(ge)人看數據(ju)。你得(de)讓系統(tong)來跑這(zhe)套規則(ze)。
系統配置建議:
- 在進銷存系統中設置識別邏輯,比如: 未動用時長 > 90天; 單品庫存金額 > 1000元; 動銷頻次 < 2次/年; 庫存/年需求比 > 200%;
- 系統自動每日/每周生成“呆滯庫存預警報表”,高亮出問題物料;
- 報表字段包括:物料編碼、名稱、庫存數量、金額、責任部門、最后一次出庫時間、歸屬項目等。

核心價值:你不用每次去翻Excel,系統自動識別,定(ding)期提(ti)醒,極(ji)大提(ti)升效率和(he)覆蓋(gai)率。
Step 2:分類分級管理 —— 系統打標簽、分組查看
呆滯物料不能(neng)(neng)一鍋端,要按(an)“能(neng)(neng)不能(neng)(neng)用、值(zhi)(zhi)不值(zhi)(zhi)得清”來分類。
系統配合做法:
- 在系統中為每條物料打上處理建議標簽,比如:通用可調撥、項目專用、技術淘汰、超收重復;
- 支持對呆滯物料分組展示,分類統計金額和占比,便于制定針對性策略;
- 為每類物料預設推薦處理方式,并在系統中內嵌操作流程(比如“調撥建議→發起調撥單”)。

核心價值:幫你做(zuo)到“分類清(qing)理、策略分配(pei)”,不會一(yi)刀切(qie)浪費資(zi)源。
Step 3:跨部門協同確認和責任歸屬 —— 系統內責任綁定 + 多方反饋
識別出來(lai)的(de)呆滯物料(liao),必須(xu)“誰的(de)鍋誰處理”,否則沒人愿意接盤(pan)。
系統配合做法:
- 每個物料綁定責任部門、采購/設計/項目負責人;
- 系統自動將呆滯清單派發到相關負責人待辦任務中,設置反饋時限;
- 所有人在系統內提交處理建議并簽字確認,責任鏈條留痕。

核心價值:從“沒人管”變成(cheng)“必須管”,流程清晰,扯皮(pi)減(jian)少。
Step 4:制定處理方案(五種路徑)—— 系統流程化操作,動作有記錄
每一種處理(li)方式(shi),在系(xi)統(tong)里都應該有標準(zhun)操(cao)作路徑,不能靠口頭(tou)說。
系統處理方式舉例:

核心價值:所有動作在線(xian)走流程、自動留痕,方便復盤、審計、對賬。
Step 5:制定清理計劃 + 排期執行 —— 用系統建立“呆滯清理看板”
呆滯(zhi)處理要當成一個“專(zhuan)項項目”來管,有(you)臺賬、有(you)責(ze)任人、有(you)時間表。
系統配合做法:
- 在系統中建立《呆滯物料清理臺賬》模塊或看板,支持字段配置(如處理狀態、責任人、預計完成時間);
- 每個處理動作自動掛進看板,支持篩選、提醒、統計;
- 系統內設置提醒機制,清理進度延遲自動預警。

核心價值:處理不再(zai)依賴人工臺賬、周會(hui)催促(cu),系統自動驅動進度推進。
Step 6:復盤機制 + 問題閉環 —— 系統數據沉淀 + 報表分析
清(qing)完(wan)不是結束,而是優(you)化(hua)機制的開始(shi)。
系統配合做法:
- 每次清理完成后,系統記錄物料處理路徑、耗時、回收金額、損失金額;
- 自動生成“呆滯物料成因分析報表”,按責任維度分類統計;
- 配合流程改進,比如: 系統增加BOM變更提醒; 增加采購超訂邏輯校驗; 增加項目完結物料清理自動推送。

核心價值:處理(li)完是結果,反推機制才是進步(bu)。系統數據能沉淀、能分析、能優化,才是真正用起(qi)來(lai)了。
寫在最后:清的是庫存,改的是機制
呆滯物料處理,不是(shi)一場“倉庫突擊戰”,它是(shi)對一個組織“前端計劃 + 中(zhong)段采購 + 后段消化”能力的系統(tong)反(fan)思(si)。
能把呆滯管好(hao),就說明你整個供應鏈的管理(li)能力上了一個新臺(tai)階。
庫存周轉不起來,可能不是因為“清得不夠快”,而是“生得太隨便”。
這篇文章給你的(de)是(shi)一套可以落地的(de)“處理(li)方法(fa)論”,從識別到(dao)(dao)執行(xing),每一步都能落到(dao)(dao)人、落到(dao)(dao)動(dong)作、落到(dao)(dao)系(xi)統。
如果你(ni)正在為(wei)“庫存積壓”、“倉庫爆(bao)滿”、“資(zi)金周轉(zhuan)慢”而發愁,不(bu)妨把這(zhe)套流程拿去(qu)試(shi)試(shi),先從最常(chang)見的(de)“通用呆滯(zhi)物料”下手,試(shi)一個季度,你(ni)會看到庫存報(bao)表的(de)數(shu)據,真的(de)是“動起來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