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碰到不少工廠的朋友,聊到“生產計劃”這事,個個都直搖頭:
- “我們排的計劃在Excel里可清楚了,產線一開,立馬就亂套。”
- “說好今天出貨的單,結果現場說材料沒到,臨時改計劃,客戶那邊又得拖。”
- “我們計劃部天天開會,排得挺細,但現場干起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”
這些問題聽著是(shi)不是(shi)很熟(shu)?
你(ni)別看“生產計劃(hua)”這四個字簡(jian)單(dan),真(zhen)要(yao)做(zuo)好,真(zhen)不容易。不是(shi)你(ni)把單(dan)子按(an)順(shun)序排好就行了——那只是(shi)個“表”,不是(shi)“計劃(hua)”。
今天咱就(jiu)打開天窗(chuang)說亮話,不講理論,只(zhi)講實(shi)操(cao),掰扯清楚一(yi)件事:
生產計劃到底怎么做,才能排得穩、干得順、控得住?

一、為啥你排的計劃,產線一跑就“翻車”?
先別急著說怎么做(zuo),我們先看看為啥現在的(de)計劃經常亂。問題(ti)不找清楚,方案都是表面功(gong)夫(fu)。
我總結下(xia)來,亂,主要就(jiu)這(zhe)幾個原(yuan)因:
1. 排的時候不看實際——計劃脫離產線
你在辦公室排(pai)得頭頭是道,現(xian)場人一看,說(shuo)這不現(xian)實(shi):
- 這條產線剛維修完,你讓它跑整天?
- 這批材料還在路上,你讓他們先做?
- 操作員今天調休了,你排的工單誰干?
計(ji)劃(hua)排得太理想化(hua),現實根本做不(bu)下來。你(ni)以為是計(ji)劃(hua)問(wen)題,其(qi)實是“信息不(bu)通”。
2. 接單太猛,產能跟不上——客戶的鍋你來背?
銷售(shou)部干勁大,老板一句“單(dan)子先接下來(lai)”,接了一堆,轉頭丟給(gei)計劃(hua)部:
- “你先排一下,后面我們再協調。”
- “能不能插個單,這客戶挺重要的。”

計劃部(bu)只(zhi)能把一(yi)個月的活擠到兩(liang)周干,排(pai)出來的就是個“表面和平”,現場一(yi)執行立馬崩。
3. 工序節奏沒算清,前快后慢,堵在中間
有些車(che)間(jian),前道干得(de)飛快(kuai),后道跟不上,導(dao)致半成品堆得(de)像小山。
比如:
- 沖壓一分鐘一個,焊接要10分鐘一個;
- 你把100個都沖完了,焊接還在做第十個;
- 前道工序滿負荷,后道空跑浪費。

排(pai)計劃時不考慮每道(dao)工序的“節拍差”,結果就是“前(qian)頭(tou)冒煙、后頭(tou)打盹”。
4. 系統用不好,全靠人扛——計劃太脆弱
很多公(gong)司排計劃就兩個工具:
- Excel
- 微信群
改計(ji)劃?Excel另(ling)存一版。
溝通?微信里一句(ju)“改一下優先級”,結果(guo)沒人知道到底誰(shui)說的、哪一版是準的。
現場(chang)跟計劃部(bu)吵,財務問不(bu)清數據,老板想查(cha)問題還得翻聊(liao)天記錄。
這種(zhong)方式,只(zhi)能“臨時(shi)應付”,根本(ben)撐不起(qi)一個高頻運(yun)轉的產線。

二、那到底怎么做?——6步搞定能跑的生產計劃
咱說實(shi)話,生產(chan)計劃要做好,不是(shi)靠誰聰明、誰能干,而是(shi)靠這6步:
第一步:接單之前先“評估”,別什么單都接
很多公司最大的問題不是不會排,而是單子太多、信息不準。
你得明確:訂單不是來就接,而是要看企業能不能按時做。
接單前干三件事:
- 算庫存:這個單需要的物料,有多少在庫?要補多久?
- 看產能:現在所有產線情況如何?設備狀態OK嗎?
- 定優先級:客戶等級、交期要求、付款方式,要提前分級別。

系統能做(zuo)到的,是(shi)在你(ni)(ni)接單(dan)那一刻就告訴你(ni)(ni):這個單(dan)能不(bu)能做(zuo)?最快什么(me)時(shi)候能出貨?一目了然。
第二步:排計劃得“按節奏”,別光看數量
我們(men)經常犯的錯就(jiu)是(shi):按數(shu)量排工單,忽視了“每(mei)道工序能不能跟(gen)得上”。
排工(gong)單的時候,你要考(kao)慮:
- 每道工序的單位產出時間;
- 哪些是瓶頸工序(比如熱處理、烘干);
- 是否有共用設備,要不要切換、清洗?
合理的做法是:
- 用“節拍對齊”來規劃工序之間的銜接;
- 關鍵工序優先排,讓產線整體更順;
- 給每道工序設置“緩沖區”,防止堵死。

計劃排出來后(hou)要(yao)“模擬”一(yi)遍,把這種節奏上的問題提前(qian)排除。
第三步:同步倉庫+采購,排完產再等料就晚了
你是不是排完計劃才(cai)發(fa)現(xian)“少了一種螺絲”“油墨沒到了”“包(bao)裝袋(dai)不夠了”?
這就是(shi)信息脫(tuo)節的結果。
正確的做法是:
- 排產同時跑MRP計劃(物料需求計劃);
- 缺什么、哪天到、還來不來得及,一目了然;
- 不要“計劃等采購”,要“計劃帶采購跑”。

只要你(ni)把計(ji)劃和(he)采購系統打通,這種(zhong)“排好了做(zuo)不了”的事,直接(jie)杜絕。
第四步:插單有邏輯,不是“誰喊得響就往前排”
插單是車間計劃的日常。
問題是,有些企業沒插單機制,結果導致:
- 老客戶的單被擠后;
- 交期緊的單優先排,反而影響整體節奏;
- 一次插單,全表重排。
建議你:
- 插單前要通過系統模擬:“這單插進去,影響幾條線、幾個訂單?”
- 用“優先級分級+系統動態排程”,插單也要走流程;
- 最好設立“計劃凍結區”——48小時內的計劃不能隨便動。

這(zhe)樣(yang),現場不會“天(tian)天(tian)改”,產線也能按節奏穩定跑。
第五步:計劃發布前,要和車間“對一下表”
這是個很容易被(bei)忽視的步驟。
很(hen)多公司計劃員排好了就發表(biao)格(ge)了,車間(jian)現(xian)場一看就罵人。
正確的做法是:
- 每天排產結束后,和車間主管、倉庫、設備部開個15分鐘計劃確認會;
- 對幾個關鍵點:設備能不能開、人員到不到、料到不到;
- 所有問題現場敲定,然后再鎖定計劃。

這(zhe)15分鐘能救你一(yi)天的“慌(huang)亂(luan)”,千萬(wan)別省。
第六步:有變更就留痕,有異常就預警,有數據就追蹤
計劃不能“排完就(jiu)不管了(le)”,得有人盯。
好的系統會幫你:
- 記錄所有變更(誰改的、為什么改、影響了誰);
- 異常預警(進度延遲、料不到、設備出故障);
- 自動比對計劃 vs 實際完成情況,生成偏差分析。

你也不用每天手動催,只要看系統就知(zhi)道“這(zhe)個計劃跑成啥樣(yang)了”。
這樣,計劃員(yuan)不(bu)是“被動救火(huo)員(yuan)”,而是真正的“生產(chan)調度(du)指揮(hui)官(guan)”。
三、一句結尾總結:
生產計劃不是靠拍腦袋、也不是靠經驗排表,而是靠系統化思維 + 多部門聯動 + 工具輔助落地。
你(ni)排(pai)得(de)再(zai)細、表格再(zai)漂亮(liang),不執行就(jiu)是零。你(ni)排(pai)得(de)再(zai)粗,只要現場跑得(de)順,那就(jiu)是真本事。
所以,如果你想讓“計劃不再一出就亂”,那就從今天起,把以下幾件(jian)事做好:
- 計劃別閉門造車,得接得住現場;
- 物料同步、產能評估必須提前跑;
- 插單別亂來,有系統支撐才能扛得住;
- 沒有系統就試著建“計劃+執行+反饋”的閉環;
- 數據不是裝飾,是你復盤優化的起點。
做好這些,你的計劃自然(ran)就“能排、能干、能控”,產(chan)線才(cai)不(bu)會天天亂成一鍋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