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常年跑工廠,接觸過不少制造企業,和老板、車間主任聊下來,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:大家都很重視設備,但真正能把設備管理做好的企業并不多。
大部分工廠都踩過坑,而且踩來踩去,往往就是那幾個坑。
今天我就結合我這么些年工作的經歷,跟大家總結出三個最典型的坑,希望大家可以少走些彎路。
文章參考>> //gaoyunjjd.com
第一個坑:設備臺賬有名無實
很多工廠都會說:我們有設備臺賬,但你真去翻一翻,就會發現問題不少:
- 設備買進來時,登記倒是登記了,但后續的維護、檢修、折舊更新幾乎沒填過;
- 有些車間的設備已經報廢,卻還在賬面上;
- 新購的設備投入使用了半年,財務那邊甚至還沒入賬。
這種情況的直接后果,就是賬實不符。老板以為廠里有 100 臺設備能干活,結果真能跑起來的可能只有 80 臺。甚至有些設備到底歸哪個車間、誰在用,都說不清楚。
更嚴重的是,缺乏準確的設備臺賬,會讓后續的折舊核算、產能規劃、維修保養都沒法做。你不知道資產的真實狀況,自然也談不上科學決策。
解決方法:
企業要做的不僅僅是建一個 Excel 表,而是建立動態的設備臺賬系統:
- 設備采購進廠時就能生成檔案,記錄采購信息、供應商、驗收時間;

- 后續的安裝、調試、保養、維修都能在線更新;

- 報廢或閑置時能一鍵更改狀態,財務和管理層隨時看到實時的設備清單。

這樣,賬實能統一,不會出現紙面一套、現場一套的情況。對于老板來說,想查設備數量、價值、折舊情況,不需要到處打電話,直接系統里一覽無余。
第二個坑:維修保養靠經驗,不靠制度
很多工廠的維修模式,說白了就是設備壞了再修。平時沒人盯保養,等到生產線突然停了,才臨時叫人來搶修。結果就是兩頭受罪:維修人員累,生產任務耽誤。
我見過一個案例:一家做精密零件的企業,因為設備停機一天,損失就是幾十萬。但他們的保養制度,還是靠師傅的經驗在盯。換句話說,只要人出了差錯,整個產能都會受到影響。
這里的核心問題,是沒有預防性維護的概念。很多工廠把設備當成一次性工具用,而不是長期資產。
解決方法:
其實設備維護應該有三層:
- 日常點檢:操作人員每天的例行檢查;

- 定期保養:按照設備說明書和使用時長,定期換油、換件;

- 預測性維護:通過數據監測(振動、溫度、能耗等),提前預判故障。

現實中,能做到前兩層就算不錯了。第三層往往要借助系統和傳感器,但至少不要再等壞了才修。
第三個坑:設備利用率沒人真正算過
很多老板覺得設備買回來就是固定資產,只要放在車間里就是產能。可真正去算利用率,就會發現另一番景象:
- 有些設備每天只開機一兩個小時,剩下時間閑置;
- 有些設備被個別班組壟斷,別的工序想用要排隊;
- 甚至還有一批設備因為調度不當,長時間吃灰。
這種情況下,企業看似設備多,實則產能利用率低,投資回報率也上不去。很多工廠資金緊張,還要貸款買新設備,但其實把現有設備管理好、調度好,產能能提升一大截。
設備利用率的核算,不是簡單的開機率。它包括:
- 開機時間(設備運行時間 / 總時間);
- 負荷率(實際產出 / 理論產能);
- 故障停機時間;
- 切換調試時間。
綜合這些數據,才能看到設備的真實效率。
問題是,大多數工廠的數據分散在紙質記錄、Excel、維修工單里,根本沒法形成整體視圖。結果就是老板只能憑感覺判斷設備利用率,而不是憑數據。
解決方法
設備利用率不是靠感覺,而是靠數據。一個好的設備管理與巡檢系統,可以把設備運行狀態和使用數據收集起來:
- 設備開機時間、停機時間自動統計;
- 故障、保養、調試的時間都有記錄;
- 不同車間、班組的使用情況一目了然。


這些數據匯總后,企業就能算出 OEE(綜合設備效率)、產能利用率等關鍵指標,真正知道現有設備有沒有被充分用起來。老板要不要再買新設備,不用拍腦袋,系統里的數據就能給出答案。
其實說了這么多,我覺得:設備管理,歸根結底就是算賬。
上面我說到的三個坑,其實都能歸結到一個問題:企業沒有把設備當成資產去管理,而是當成工具在用。工具壞了、閑了,好像不痛不癢,但資產閑置或損耗,直接影響利潤。
我所理解的設備管理的本質,就是一門算賬的學問。賬算得清,資產狀況明白,才能在擴產、投資、調度時做出正確決策。
對大多數制造企業來說,先把設備管理的基本面做好,不盲目投資、不盲目擴張,比買更多的機器更劃算
我相信當你把這些環節打通之后,設備就不再是模糊的工具堆,而是清晰透明、能算賬、能產出的企業資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