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段時間,公司老板天(tian)天(tian)念(nian)叨一句話:
“人都來了,但績(ji)效拉不開(kai)差距;考勤也有,但誰(shui)摸魚誰(shui)拼命看不出來……這不行啊。”
HR聽了直冒汗:說到底就是兩個問題—— 考勤能不能清楚?績效能不能量化?
說實話,這(zhe)種(zhong)“看(kan)似簡(jian)單”的(de)需求,最容易難倒中小企業:
沒有IT團隊、沒有預(yu)算、沒有復雜的HR系統,也沒有績效顧問來幫忙(mang)建模型。
但問(wen)題是,老板想看,員工也想有公平機制,不能拖。
那怎么辦?
我自己(ji)就(jiu)是從這個坑里摸索出(chu)來的。用了(le)兩個小時(shi),搭(da)了(le)一套“輕量(liang)級考(kao)勤 + 簡潔型績效”的小系統。
雖然不是那種(zhong)大廠級的(de)HCM系(xi)統,但基本滿(man)足(zu)這三點(dian):
- 員工操作簡單,愿意用;
- 數據自動沉淀,隨時導出;
- 老板要看報表,點幾下就有。
這套方法,我(wo)今天就不(bu)藏(zang)了,一步步拆開講(jiang),不(bu)強調軟件品牌,也不(bu)搞“功(gong)能海報”,咱(zan)們就說實(shi)話、講(jiang)實(shi)用。
文章參考>> //gaoyunjjd.com

一、很多公司的考勤績效問題,根本不是沒系統,是沒理清邏輯
在動(dong)手搭系統之前,我花了半天時間去梳理內部的實際痛點,發現“亂”的根本(ben)不(bu)是技(ji)術問題,而(er)是流程邏(luo)輯本(ben)身(shen)。
先看考勤這邊:
- 有些人上下班打卡,有些人忘記;
- 外出、加班、請假靠微信群報備,HR天天去核實;
- 遲到早退算不算半天工資?規則不統一;
- 出勤數據月底才對,一堆表,一堆Excel,累!

再看績效這邊:
- 年終評一次,平時沒痕跡,大家都說“憑感覺評分”;
- 每個月都說要評,但沒人愿意填,覺得麻煩;
- 部門間維度不同,沒法橫向比較;
- 沒有評分規則,也沒有績效結果的聯動機制(比如獎金/調薪)

一句話總結:“大家都在做,但都做得不系統。”
所以第一件事,不(bu)是上工具,而是先(xian)把邏輯(ji)理清楚:
考勤要解決“人來沒來、時間準不準”;績效要解決“誰干得多、干得好、有據可查”。
二、考勤模塊怎么搭?不復雜,就四個核心要素
我們直接拆開講(jiang),怎么在一個低代碼平(ping)臺(tai)里搭建“考勤系統(tong)”,重點看這四個動(dong)作:
第一步:搭一張打卡表單(上下班記錄)
別搞太(tai)復雜,就幾(ji)個字段就行(xing):
- 員工姓名(自動識別當前用戶)
- 部門(系統讀取)
- 打卡類型(上班/下班/外出打卡)
- 打卡時間(自動獲取)
- 地理位置(選填,但可以配置范圍限制)
- 備注(可寫事由)

員工打(da)開手機(ji)小(xiao)程序,一點打(da)卡,數據(ju)就(jiu)入庫了。 如(ru)果公司(si)支持釘釘/飛書打(da)卡,也可以考慮把數據(ju)同步過(guo)來(或定期(qi)導入)。
第二步:建立一個“請假/加班/外出”申請流程
打卡數據之外,其(qi)他“考勤(qin)合理缺(que)口”也要能(neng)申請,比如:
- 請假申請(年假/病假/事假)
- 加班申請(可提前報或事后補)
- 外出申請(客戶拜訪、采購等)

這幾(ji)個流程用統(tong)一模版做表(biao)單+審批,走標準的審批路徑(直屬上級 → 人事)就行。
系統自動(dong)判斷(duan)誰(shui)在(zai)流(liu)程中,自動(dong)記(ji)錄事由、時間段、狀態,不再(zai)靠HR人工(gong)“翻聊天記(ji)錄”去補錄。

第三步:用數據表做“每日考勤匯總表”
這個模塊最重要。
用打(da)卡(ka)數據 + 請假(jia)/加班(ban)/外出(chu)審批數據,整合出(chu)一(yi)張“每日員工考勤表”,字(zi)段比如:

通過設(she)置(zhi)公(gong)式或邏輯判斷,系統自(zi)動識別:
- 缺卡
- 遲到早退
- 超時加班
- 請假類型
- 是否異常
這一張表,HR月底一導(dao)出(chu)就(jiu)能算出(chu):
- 出勤天數
- 缺勤情況
- 加班小時數
- 請假明細

第四步:設置提醒機制+員工查閱
為了讓(rang)大家(jia)愿意用,操作(zuo)流程要(yao)順:
- 系統每天定時提醒打卡(或缺卡提醒);
- 打卡數據員工可以隨時查看自己的歷史記錄;
- 異常記錄會發送到主管審批頁面,自動流轉。

一來(lai)(lai)提(ti)升使(shi)用(yong)率,二來(lai)(lai)員(yuan)工也不會擔心(xin)“我到底有(you)沒有(you)被扣工資”,信息公(gong)開、邏(luo)輯清晰。
三、績效模塊怎么搭?要兼顧“靈活性”和“可量化”
再說績效部分。
很多中小企業績效體系“形(xing)同(tong)虛(xu)設”,不是(shi)沒人(ren)做(zuo),而是(shi)做(zuo)起(qi)來就變(bian)成(cheng)了(le)“表演型評估”:
“上個月工作(zuo)表現如何?”
“……挺好的。”
那怎么辦?我選的是一個“月(yue)度(du)+季(ji)度(du)結合、目標+打分結合”的方式,簡(jian)單(dan)易落地(di)。

可以拆(chai)成(cheng)三個子(zi)模塊來搭(da)建:
第一步:績效目標設定(員工自評+上級確認)
每月初(chu)或每季度(du)初(chu),讓(rang)員工填一個表單:
- 本月核心工作內容
- 要達成的目標(定量/定性)
- 是否有協作部門
- 個人打分預期
提交后走一個“確認流程”,直屬上級可以(yi)調整(zheng)目標或備注(zhu)期望(wang)。

這樣避免了(le)“我以為的重點”和“老(lao)板希(xi)望的重點”不一(yi)致。
第二步:績效評估打分(分維度+可量化)
到了月末/季末,員工和主管分(fen)別填寫(xie)評估表(biao)。
可以設置打(da)分(fen)維(wei)度,比如:
- 工作結果(40%)
- 工作過程(30%)
- 協作溝通(20%)
- 創新/主動性(10%)
每一(yi)項(xiang)都設置打分區間(jian)(1-5分)+ 描述說明,避免主(zhu)觀臆斷(duan)。

主管填完(wan)后,系統自動計(ji)算總分、得分等級(比如A/B/C),并匯總到(dao)績效看(kan)板中。
第三步:績效結果聯動 + 數據沉淀
績效(xiao)分出來后,可以做到以下幾件事:
- 系統自動歸檔每月績效數據
- 和獎金、調薪、晉升申請掛鉤
- HR可以按部門、崗位、績效等級出分析報表
比如:

這樣一來(lai),“績(ji)效(xiao)”不再是虛的,而(er)是跟“數據、結果、激勵”全部連上了。
四、上線后的效果:員工少了抱怨,管理多了底氣
系統用(yong)了一段時間,明顯(xian)感覺:
員工反饋:
- 打卡方便多了,能自己查記錄;
- 績效評估有過程、有解釋,不再覺得“憑感覺定等級”;
- 提前設目標,月底復盤對自己也有幫助。
管理層反饋:
- 一看看板就知道誰考勤穩定,誰波動大;
- 績效數據可以留檔,年終盤點有依據;
- 獎金發放有理有據,公平感提升。
HR反饋:
- 不再每天催打卡、催填績效;
- 出勤+績效報表點幾下就有,極大省力;
- 一整套數據閉環跑起來,提升專業度。

六、最后總結一句話:
考勤要(yao)“對得(de)清”,績(ji)效要(yao)“評得(de)準”,系統要(yao)“用得(de)順”。
很多人覺得搭考勤績效系統是技術活、專業活,其實不是。 最懂流程的人,就能做最合適的系統。
你不需要會代碼,不需要花錢定制,不需要一次做成100分。
你(ni)只要先邁出第一步,做一個員工(gong)愿意(yi)(yi)打(da)卡、主管愿意(yi)(yi)評分、老板(ban)能看得懂的(de)數(shu)據面(mian)板(ban)——這就已(yi)經(jing)贏了(le)一半。
兩個小時(shi),我就(jiu)搭出了第一版系統。 你(ni)(ni)試(shi)試(shi)看,搞不好(hao),一個小時(shi)你(ni)(ni)就(jiu)能上線你(ni)(ni)的版本。
從“有據可依”的那(nei)天(tian)起,企業的人效管理(li),也(ye)就真(zhen)正動起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