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制造業、供應鏈、零售企業里,倉庫管理系統的建設往往被放在“非剛需”的位置。
企業剛起步,往往靠Excel和經驗管庫存;業務稍微增長一點,手工編寫的物料編碼和進出庫記錄就變得混亂不堪;
而一旦出錯——可能就是供應中斷、庫存差錯,甚至客戶投訴。
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:
“我們沒錢上ERP,但也不能一直靠人記。”
所以我決定做個嘗試:搭建一套智能物料編碼 + 倉庫進出庫登記系統,
這個系統不復雜,但很實用:
- 自動生成結構化物料編碼(按類型+日期+序號)
- 一鍵登記入庫出庫記錄,防重、防錯
- 自動匯總操作日志,可導出、可審計
今天這篇文章,我就來給大家拆解整個過程
——怎么快速搭建倉庫進出庫物料編碼系統?效果怎么樣?還能如何擴展?
文章參考>> //gaoyunjjd.com

一、什么是物料編碼系統?為什么需要它?
在開始搭建系統之前,我們必須先搞清楚一個問題:
什么是物料編碼系統?它到底解決了什么?
簡單來說,物料編碼系統就是為每一個倉庫中的物料分配一個唯一的“身份編號”,讓它在入庫、出庫、流轉、追蹤等環節中被準確識別。
就像人有身份證、車有車牌,物料也要有自己的“身份證號”。
通常物料編碼具備這些特征:
- 唯一性:每個物料的編碼在系統中不能重復;
- 結構化:編碼中的每一段都有含義(如類別、時間、流水號等);
- 可讀性:人可以大致看出它屬于哪個物料類別;
- 可擴展性:即使物料種類越來越多,編碼也不會混亂。
那為什么不能用“物料名稱”直接管理?
這個問題其實很常見,很多企業在初期都是用“物料名稱+備注”進行管理,但隨著物料種類增多、供應商增多、規格型號變化,問題也隨之出現:

沒有物料編碼,管理后果可能是這樣的:
- 入庫入錯,庫存對不上;
- 出庫混亂,某些物料“看似有,實際上沒了”;
- 月底對賬困難,報表全靠人工加班;
- 后期接入ERP或WMS系統困難重重,只能推倒重來;
- 供應商交付混亂,收貨驗貨無法自動匹配;

所以說,物料編碼系統并不是“可有可無”的流程工具,而是整個倉儲數字化、供應鏈精細化管理的“第一塊地基”。
只有打好了地基,后續的流程標準化、系統自動化、數據可視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。這也是我搭建這套系統的核心初衷。
二、物料編碼系統的搭建思路是什么?
傳統觀念里,搭建一個倉儲系統至少需要一位程序員、一個數據庫、一堆接口,還得幾輪測試上線。
而這次,我完全跳過這些繁瑣流程,選擇用 零代碼平臺 實現了快速上線。
它的優勢在于:
- 全流程拖拉拽式搭建
- 無需寫代碼,只需配置邏輯和規則
- 系統自動處理數據流轉、字段更新、日志記錄

1、 思路拆解:一套進出庫物料編碼系統需要什么?
在正式動手搭建之前,我先把系統拆成幾個“模塊化積木”:
- 一個進出庫登記表單,是業務入口
- 若干字段設置,如物料名稱、類別、數量、操作類型等
- 一個能自動生成編號的規則邏輯(編碼規則拼接)
- 一個操作日志表,自動保存每次提交的數據
- 若干“增強功能”:權限控制、導出Excel、觸發提醒等

這些模塊幾乎都可以直接通過拖組件、配置字段完成,不需要手寫一行代碼。
2、實際操作流程
- 拖出“進出庫登記”表單 是整個系統的入口,倉庫人員通過這個表單完成每一次入庫或出庫操作。
- 配置關鍵字段 我添加了如物料名稱、類別、操作類型(入庫/出庫)、數量、時間、操作人等字段,并開啟了校驗規則,避免漏填、錯填。
- 實現自動編碼邏輯 通過平臺內置的函數和字段拼接規則,將操作類型 + 當前日期 + 類別縮寫 + 序號組合成唯一編碼,如:RK-20240811-ELEC-001。
- 自動寫入日志表 每次登記操作都會自動生成一條記錄寫入“操作日志”,便于后續查詢、追蹤和導出。
- 開啟導出、通知、權限功能 配置了導出Excel按鈕、自動通知負責人審核、以及不同角色的數據可見權限,提升系統閉環能力。
三、具體應該如何快速搭建物料編碼系統?
1. 進出庫登記表單(核心入口)
這個表單是倉庫人員每天使用最頻繁的界面。
通過表單,用戶可以快速錄入一條入庫或出庫記錄,系統自動生成編碼并存檔。

表單字段設計如下:

設計思路:操作人員只需要填寫必要信息,系統自動完成復雜邏輯,最大程度簡化人為干預。
2. 自動編碼邏輯模塊
物料編碼模塊是整個系統的“中樞神經”,通過配置好的規則模板,系統會在每次登記時自動生成唯一物料編碼,確保規范、連續、可追蹤。
編碼規則樣式如下:
例如:
- 入庫電氣類物料 → RK-20240811-ELEC-001
- 出庫五金類物料 → CK-20240811-HARD-002
核心邏輯:
- 操作類型決定前綴(如RK/CK)
- 日期部分自動獲取系統當日
- 類別縮寫可通過配置文件維護(易擴展)
- 編號每日遞增,按類別區分序列

這樣設計可確保不同類別、不同日期的編碼不串號,也方便后續接入ERP或追溯歷史。
3. 操作日志記錄表(數據留痕)
每一筆入出庫操作都會自動寫入后臺的“操作日志”表中,形成完整的歷史數據鏈。該模塊支持:
- 實時查看最近操作記錄
- 支持條件篩選、模糊搜索
- 支持一鍵導出為 Excel 報表
- 支持設置查看權限,主管和倉庫分級管控
示例記錄如下:

操作日志是整個系統的數據核心,不僅便于管理者隨時追蹤物料流轉過程,也方便月底匯總、對賬、留檔。
4. 防錯機制 & 校驗邏輯(保障穩定)
為了防止誤操作或人為錄入錯誤,我通過零代碼平臺自帶的校驗邏輯,加入了幾項“聰明的約束”:
- 出庫數量不能超過已入庫總量(庫存校驗)
- 同一物料、同一人、同一天重復入庫會提示確認
- 物料類別不能為空,防止生成錯誤編碼
- 物料名稱支持聯想匹配,避免同義不同寫

用規則擋在前面,盡量把錯誤控制在錄入環節,而不是事后補救。
5. 數據儀表盤(可選但實用)
雖然是輕量系統,但零代碼平臺自帶的圖表模塊讓我輕松實現了一個“倉庫看板”,包括:
- 當日入庫/出庫數量匯總
- 按物料類別分類統計圖
- 柱狀圖趨勢看出哪幾天物料流轉頻繁
- 月度出入庫對比,便于預估采購計劃

圖表實時綁定日志數據,無需另做處理,老板一看就明白。
有了數據可視化,倉庫管理從“感知”轉為“量化”,也更容易推動數字化升級。
寫在最后:數字化落地,從一個小系統開始
很多企業在談數字化,但一提起系統建設,就容易陷入“要不要上ERP”“找誰開發”“預算不夠”的死循環。、
其實,在真正上大系統之前,有很多“小而精”的場景,完全可以先用低成本方式先跑起來。
就像這次的“智能倉庫進出庫物料編碼系統”:
- 不復雜,但解決了編碼混亂、記錄不全的問題;
- 不昂貴,但顯著提升了出入庫效率和數據準確性;
- 不依賴程序員,卻完全由業務人員獨立完成并落地使用。
它是一個“工具”,但更是一個信號:
數字化不是等來的,而是從一次次“自己動手”的優化中生長出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