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(yi)開(kai)始(shi)我們(men)用的(de)就(jiu)是(shi)秒賬這類(lei)輕量型進銷存系統,操作(zuo)也挺方便的(de),功能一(yi)目了然(ran),對(dui)我們(men)那種“人少(shao)事多”的(de)小團隊(dui)來說(shuo),剛上手(shou)時是(shi)夠用的(de)。
但后來公司業務變得更復雜了,SKU變多、采購流程更細、銷售和庫存也開始分倉管理……我們才意識到一個問題:系統不能只圖“好用”,還得能“撐得住”未來的發展。
所以我們就換了。不是說秒賬不好,而是你在選進銷存系統的時候,真不能只看“現在能用”,得多想一步。
今天就借這個問題,分享一下我們是怎么重新選型、最終搭起一套能跑得動的進銷存系統的。希望對(dui)你有(you)用,尤(you)其是(shi)你也正(zheng)準備換系統或(huo)初次選型的。
文章提到的進銷存參考>> 進銷存系統(即開即用)

一、別一上來就問“哪個好用”,先搞清楚你是哪種業務場景
每次聊到進銷(xiao)存,很多人(ren)第一句(ju)話就是(shi):
“市面上哪家好?”
這其實和你去問“哪款車好?”是一樣的,你不說你要拉貨還是載人、跑山路還是城區,怎么判斷“好”?
所以第一步,不是挑軟件,而是先明確你的業務特征:
常見幾類進銷存需求畫像:

只有你弄清楚你是哪種類型,后面才知道你選的軟件(jian)到底要“重(zhong)功能”還(huan)是“重(zhong)靈活性(xing)”,要“可配(pei)置”還(huan)是“開箱即用”。

二、選系統別光看功能清單,看它能不能“跟得上你業務節奏”
我們當(dang)時選系統(tong),犯(fan)的最大一個錯就(jiu)是:“只試了(le)幾(ji)個功(gong)能界面,覺得能用就(jiu)上了(le)”。
結(jie)果不到(dao)半年,庫(ku)(ku)存(cun)分倉、出(chu)入(ru)庫(ku)(ku)審批、活動期(qi)間爆單這種(zhong)“極端場景”一來,系統(tong)根本跟不上節奏(zou)。
所以(yi)后(hou)來復(fu)盤時,我(wo)們(men)總(zong)結出幾條“反面經(jing)驗”:
1. 功能不等于能力
很多(duo)系統功能頁(ye)面看著全,但你一用就發(fa)現:
- 銷售訂單和采購訂單不能聯動,還是要人工錄;
- 出入庫記錄沒有審批流程,庫存數據容易錯;
- 多個倉庫庫存不能自動匯總,調撥也要手動做。
說白了就是:看起來有,實則不通。
2. “擴展性”比“上手快”更重要
前期大家(jia)都喜(xi)歡簡單、上手快(kuai)的系統,但別(bie)忘(wang)了(le):
- 一開始你只有10個SKU,后面可能上百個;
- 一開始只有你自己管,后面有采銷倉幾個人一起用;
- 一開始只做國內渠道,未來也可能跑跨境。
你需要的(de),是(shi)一個能(neng)“留后路”的(de)系統(tong)(tong),未來(lai)能(neng)拓展(zhan)、能(neng)接別的(de)系統(tong)(tong),別剛建完數據就被限制(zhi)住。

三、后來重選時,重點關注了這4個維度
1. 系統邏輯通不通,數據跑不跑得順
- 從采購 → 入庫 → 銷售 → 出庫 → 財務 → 報表,有沒有一個完整閉環?
- 系統里下單了,是不是能自動鎖庫存?有沒有預警機制?
- 出了貨,財務數據是不是自動生成?還是還得再做一遍賬?
這是一套系統能不能“幫你節省人力成本”的底層能力。如果流程斷的地方多,那你換什么系統都白搭。

2. 能不能按你業務來“調”,而不是你去適應系統
舉個例子:
- 有些公司銷售流程很長,要加多個審批節點,那系統支持流程配置嗎?
- 有些倉庫是“半自動化管理”,不走掃描怎么辦?支持批量導入嗎?
- 你有特別的客戶分類法,能不能在系統里自定義字段?
這就涉及到系統是不是可配置的(de)。如果每(mei)改一點都得找廠(chang)商(shang)、報工單,那基本用不長久。

3. 報表和可視化分析能不能跟上
運營(ying)中很多決策,靠的不是(shi)感覺,而是(shi)數據:
- 哪個SKU最近周轉慢?
- 哪類客戶退貨率高?
- 哪個倉的庫存長期偏高,壓資金了?
這些數據不是看Excel,而是系統能不能自動出圖表、實時更新、支持你下鉆分析。
如果系統一問三不知,還得導出Excel自(zi)己做,效率是白(bai)白(bai)浪費。

4. 能不能自己搭,別啥事都找人開發
我們(men)當時換(huan)的就是這種“搭積木型(xing)”的平臺(tai),零代(dai)碼操作,自己(ji)配字段、自己(ji)建流程,業務(wu)變(bian)了(le)就改(gai)(gai)一改(gai)(gai),不用排(pai)隊找技術。
現在一些零代(dai)碼平臺(tai)做得越(yue)來越(yue)適合“中小團隊”: 不需要IT部,也(ye)不需要懂開(kai)發(fa),采銷倉的同事也(ye)能(neng)學會(hui)配置。
這點真的很重要。別小看“能不能自己改系統”,這直接關系到你未來用得爽不爽。

四、回到問題本身:我怎么說都不該代表你怎么選
我們最開始用秒賬,是因為它確實上手快、輕量好用,一開始確實挺省(sheng)事的(de)。 后來(lai)沒(mei)繼續用,是因(yin)為我們業(ye)務復雜化之(zhi)后,想要更系統(tong)化的(de)管理方式,就自然“畢(bi)業(ye)”了。
所以,不(bu)建議你聽信任(ren)何一句“好(hao)不(bu)好(hao)”的結(jie)論(lun),而是應(ying)該自己判斷(duan)——
你現在在哪個階段?未來會變成什么樣?你想靠系統解決什么問題?
如(ru)果(guo)只是(shi)(shi)想(xiang)簡單管(guan)理進出庫(ku)、做個庫(ku)存(cun)臺(tai)賬(zhang),那秒賬(zhang)確實是(shi)(shi)一個選擇。
但如果你已(yi)經碰到(dao)這些情況——
- 倉庫常常對不上庫存;
- 出貨流程卡在溝通上;
- 人員多了協同效率低;
- 想接電商、財務、微信生態等系統……
那(nei)你可(ke)能就需(xu)要(yao)選一套能支撐你“未來運營復雜度”的(de)系(xi)統(tong),而不僅(jin)是一個“用著還行(xing)”的(de)工具(ju)。

最后一段話,送給正在糾結系統選型的人:
選系(xi)統,就(jiu)像(xiang)租(zu)辦公室(shi)。最開始(shi)夠用(yong)沒問題,但你不能只看眼前。
真正靠譜的進銷存系統,能讓你少招一個人、少犯一次錯、少錯過一次交付機會。
系統是(shi)工(gong)具(ju),但(dan)(dan)選(xuan)得對,它就是(shi)你(ni)最安(an)靜、但(dan)(dan)最靠譜的“管家”。
希望你不是“湊合著用”,而是選一個能幫你往前跑的系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