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(shi)不(bu)是(shi)也有這種感覺: 每(mei)次(ci)開經營分析會、成本優(you)化會、客(ke)戶交付會, 老板問:“供應(ying)鏈最近表現咋樣?” 采購說(shuo):“成本控(kong)得不(bu)錯(cuo)。” 計劃(hua)說(shuo):“排產沒大問題。” 倉(cang)庫說(shuo):“庫存還行。” 物(wu)流說(shuo):“交貨都出(chu)了。”
聽起來每個部門都挺滿意, 但利潤沒漲,現金流也不怎么改善, 客戶投訴反而多了。
怎么回事? 說到底——大家都只看自己手里的“小指標”, 沒人盯著整個供應鏈的“大指標”。
今天,我就來和你聊聊: 供應鏈五大場景核心指標,到底該怎么看? 不整(zheng)概念,不說(shuo)空話,一次講(jiang)明白(bai)。

一、為什么一定要用指標管理供應鏈?
先回答一個問題:
為什(shen)么一(yi)定得用“指標”,不能靠(kao)經驗、感(gan)覺?
答案很簡單: 供應鏈=跨部門運作,沒有指標,各部門只盯自己好不好,不管整體結果。
比如:
- 采購壓低了單價,交期卻延誤,結果生產排不出來;
- 倉庫把庫存降到極低,結果一缺料全線停工;
- 物流選了最便宜的運輸,結果客戶投訴交期。
每個人看自己的指標都不錯,但企業整體利潤、交期、客戶滿意度卻下降。

所以,供應鏈必須用一套全鏈條指標,把“局部最優”變成“整體最優”。
二、供應鏈五大場景=五個核心指標板塊
供應鏈,從供應商下單到客戶收貨, 繞不開五個核心場景:
- 采購(找料、壓價、保供)
- 計劃(排產、資源平衡)
- 倉儲(備料、控庫存)
- 物流(出貨、準時交付)
- 訂單履約&資金周轉(最終客戶交付和回款)

咱們一個個場景(jing)說(shuo)清楚:
三、每個場景,核心指標怎么定?
1. 采購場景:成本和保供是硬指標
核心指標:
- 采購成本節省率(Cost Saving Rate)
- 供應準時率(OTD)
- 關鍵物料斷料次數

為什么? 光壓價沒用,保供才是采購的基本功。 壓價(jia)壓狠了,供應(ying)商不積極交貨, 你(ni)這邊成本(ben)賬好看(kan),生產卻(que)停線,整體(ti)反而虧。

成熟企業怎么看?
- 每降1%采購成本,同時要求供應準時率保持在95%以上。
- 核心物料不能出現月度斷料超過1次。
別老問:“今年價格壓下來了沒?” 要問:“壓價的同時,供貨準不準?”
2. 計劃場景:排得出,還得做得出
核心指標:
- 主生產計劃達成率(MPS OTIF)
- 產能利用率
為什么? 計劃不只是排表,而是排得現實、可執行。 很多工廠的計劃員排產,不看產能、物料, 排完90%都得改。

成熟企業怎么看?
- 要求月度主生產計劃達成率≥95%。
- 產能利用率控制在85%-90%區間(太低浪費,太高不靈活)。

別老說:“計劃排上了。” 要問:“實際執行達成率多少?”
3. 倉儲場景:既要備得夠,又不能壓死庫存
核心指標:
- 庫存周轉率
- 庫存準確率
- 呆滯品率
為什么? 庫存不是“越低越好”,而是“周轉快、結構優”。 很多企業為了降庫存,結(jie)果缺料停產。 反(fan)過來,倉庫塞得滿滿當當,占(zhan)用現金流。

成熟企業怎么看?
- 周轉率:制造業一般要求4-8次/年,行業不同略有差異。
- 庫存準確率:≥98%。
- 呆滯品率:控制在總庫存的3%以下。
別老問:“倉庫里還剩多少?” 要問:“這些庫存多久能變現?”
4. 物流場景:準時發貨和運輸成本的平衡
核心指標:
- 客戶訂單準時交付率(OTD)
- 單位運輸成本
為什么? 有的公司為了便宜,選低價物流, 結果客戶投訴交期、退單、扣罰。 便宜變成了貴。

成熟企業怎么看?
- OTD:≥98%。
- 單位運輸成本:保持在總銷售額的3%-5%之間(行業差異大)。
別老說:“物流費省了。” 要問:“客戶交期達標了嗎?”
5. 訂單履約&資金場景:供應鏈最終目的是“利潤和現金流”
核心指標:
- 訂單履約率
- 供應鏈現金周轉周期
為什么? 供應鏈管理的最終結果,不是表面數據好看, 而是利潤和現金回款能不能兌現。

成熟企業怎么看?
- 訂單履約率(按合同完成的百分比):≥98%。
- 供應鏈現金周轉周期:行業標桿越短越好。
別老看:“成本控制得咋樣?” 要看:“控制成本之后,利潤兌現了沒?現金流健康嗎?”
四、核心指標知道了,怎么用系統真正跑起來?
說實話, 知道指標≠能控制指標。 靠(kao)人(ren)“盯指標”,盯得了一周,盯得了一月,盯不(bu)住(zhu)一年(nian)。
特別(bie)是(shi)供應鏈這種跨部門流程:
- 采購盯成本和準時率,
- 計劃盯生產達成,
- 倉庫盯周轉率,
- 物流盯交付率,
- 財務盯履約和回款, 沒有系統打通,部門之間數據不同步,指標再清晰也白搭。
所以,光知道五大場景要盯哪些指標不夠, 必須靠系統把這套邏輯“固化”下來,自動跑、自動監控、自動預警。
怎么做? ERP系統可以搞定。

咱們(men)還是(shi)一(yi)個場景一(yi)個場景講,繼續(xu)代入之前的五(wu)大指標:
1、 采購場景:成本+供應準時率
系統怎么做?
- 供應商管理模塊:建立供應商檔案,關聯歷史價格、準時交貨率、品質記錄。
- 自動記錄采購價格變動:采購成本節省率一目了然。
- 交期偏差自動統計:供應準時率不靠人算,系統自動更新。

效果:
- 采購部不能只匯報“價格降了”,還要同時看到“降價后交期、品質有沒有掉”。
- 決策基于數據,不靠經驗或“拍胸脯”。
2、 計劃場景:主生產計劃達成率+產能利用率
系統怎么做?
- 主計劃排產(MPS)和物料需求(MRP)自動生成。
- 系統實時對比計劃排產vs實際完成,偏差自動報警。
- 設備利用率數據和生產計劃打通,超負荷/低負荷自動提示。

效果:
- 計劃達成率不再靠人匯報,系統實時顯示。
- 一旦偏差(如物料短缺、工序延遲)超出設定閾值,系統提醒,不用天天催人。
3、倉儲場景:庫存周轉率+庫存準確率+呆滯品率
系統怎么做?
- 自動跟蹤庫存變動,收貨、出庫、調撥、盤點都有記錄。

- 系統計算庫存周轉率和呆滯品比例,不用財務部門月底統計。
- 庫存準確率通過掃碼、RFID等方式自動核對。

效果:
- 倉庫透明,庫存不是“估出來的”,是“實時數據”。
- 哪些物料周轉慢,系統自動打標,提前處理呆滯。
4、 物流場景:訂單準時交付率+運輸成本
系統怎么做?
- 發貨排程與客戶訂單打通,發貨計劃一鍵生成。
- 自動記錄每單發貨時間、運輸成本。
- 準時交付率系統自動算,晚發/早發/誤發有明細。

效果:
- 物流不是“出了就算”,而是“按標準出了多少”。
- 運輸成本波動、運輸效率問題可以追蹤,不用等客戶投訴了才發現。
5、 履約+資金場景:訂單履約率+現金周轉周期
系統怎么做?
- 銷售訂單履約管理模塊:訂單狀態、發票、收款節點自動更新。
- 回款周期與財務系統同步,催收、預警自動觸發。
- 現金周轉系統根據采購、庫存、銷售、回款的流動情況實時計算。

效果:
- 老板不用開會問“回款怎么樣”,系統實時看。
- 哪些客戶慢付款,哪個環節拖周轉,一清二楚。
小結:靠人扛,累;靠系統,穩
以前:
- 每個部門自報指標,數據不同步,出了問題互相甩鍋。
- 老板“靠問”知道數據,晚半拍。
- 發現問題已晚,調整代價大。
現在,用系統:
- 數據實時,指標標準,責任清晰。
- 系統提醒,問題早發現早調整。
- 不靠經驗,不靠喊,靠數據跑業務。
指標+系統=經營數據閉環, 閉環跑順,利潤自然提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