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企業老板的認知里,包括我以前企業的老板,都覺得訂單數量代表了企業的發展勢頭。訂單越多,生意就越好,企業自然更安全。但現實情況卻不是這樣。我發現,不少企業在訂單不斷增加的情況下,資金卻越來越緊張,利潤越來越薄,甚至最后走向虧損。
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矛盾?根源就在于企業的進銷存管理。
今天就和大家結合我的經歷來聊一聊,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發。
文章參考>> //gaoyunjjd.com
一、訂單多不等于賺錢多
不少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,都會掉進一個誤區:只盯著銷售額和訂單數量,卻忽視了背后的運營邏輯。訂單多,表面上意味著市場認可度高,但如果進銷存管理沒有跟上,企業反而會陷入更大的風險。
現實中常見的情況有:
- 庫存越積越多
訂單一多,企業自然會加大采購和生產,但一旦預測不準,就會出現大量庫存積壓。庫存就是資金沉淀,堆在倉庫里不動,就是現金流緊張。賬面利潤和實際現金常常出現巨大差距。
- 成本不透明
不少企業根本沒算清楚每個訂單的真實成本。原材料價格波動、運輸費用、倉儲費用、人工損耗,這些都需要計入。如果沒有清晰的進銷存管理,企業很可能以為自己在賺錢,其實每單都在虧。
- 供貨不穩定
訂單增加,供應鏈壓力也會陡增。若采購沒跟上,庫存數據又不準確,就容易出現缺貨、延期交貨的情況。這會直接損害客戶關系,比虧損更致命。
- 財務數據失真
在很多公司里,財務和業務數據是割裂的。銷售額在漲,利潤表也好看,但現金流卻是負的。真正危險的企業,往往不是在沒有訂單的時候倒下,而是在訂單擴張期資金鏈斷裂。
所以,訂單多未必是好事。如果進銷存沒打好基礎,訂單越多,問題暴露得就越快。
二、進銷存是企業風險的分水嶺
為什么說真相在進銷存?
因為進銷存管理決定了庫存是否合理、資金是否健康、成本是否可控。
- 進:采購環節。采購量是否合理,價格是否可控,和供應商的周期是否匹配。
- 銷:銷售環節。訂單能否準確交付,回款是否及時,銷售毛利是否清晰。
- 存:庫存環節。貨物數量、價值、周轉率是否透明,是否存在呆滯品和缺貨并存的情況。
如果這三者不能形成閉環,訂單越多,企業越亂,風險也就越大。
更重要的是,訂單規模一旦擴大,傳統人工和表格方式就會出現滯后、錯誤和信息割裂的問題。企業必須依靠數字化手段,才能支撐大訂單和快速增長。
因此,進銷存不僅僅是一個工具,而是企業能否穩住基本盤的關鍵。
三、進銷存如何解決企業的痛點?
很多老板會有疑問:進銷存具體能做什么?它怎么幫助企業避免訂單越多越危險的陷阱?以下幾個方面是核心:
1. 實時掌握庫存情況
進銷存系統能讓企業隨時了解庫存的數量、金額、批次和有效期。做到心中有數,才能避免一邊缺貨一邊積壓的矛盾局面。


2. 成本核算精細化
系統能夠把采購價、運輸費、倉儲成本、損耗等全部納入核算,計算出真實的單品成本。這樣企業就能明確哪些訂單在賺錢,哪些訂單可能是虧損。


3. 采購計劃科學化
有了庫存和銷售數據,系統能預測需求,給出補貨建議,避免采購全憑經驗。這樣既能防止資金被過度占用,也能減少因缺貨而錯失的銷售機會。


4. 銷售與回款可視化
進銷存能跟蹤訂單的全過程,從簽單到發貨,再到回款,都有清晰的數據支撐。企業可以明確看到銷售額背后的毛利率和現金流情況,而不是只看數字增長。


5. 財務聯動化
進銷存與財務系統打通后,經營數據會直接反映到財務報表上。老板能及時掌握利潤與現金流的真實狀態,避免被虛假的盈利數字誤導。



這些功能,正好對應了企業在訂單增加時遇到的主要痛點。
六、老板需要轉變的觀念
很多企業老板把銷售額當作唯一的考核指標,但這是極其片面的。銷售額只是表象,利潤和現金流才是根本。如果忽視了進銷存,企業規模越大,問題暴露得越快。
正確的思路是:先把進銷存打牢,再去追求訂單和規模。企業只有在運營基礎穩固的情況下,增長才是真正有價值的。
訂單越多,企業反而越危險,這不是危言聳聽,而是大量企業失敗的共同經驗。
根本原因就在于進銷存沒管好,導致庫存失控、成本不清、資金緊張、財務失真。
進銷存做好了,訂單才是財富;進銷存沒做好,訂單就是風險。
企業的安全感,不在訂單數量,而在進銷存管理的扎實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