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真的,這幾年做采購相關的項目越來越有一個感覺:企業采購不是沒流程,而是沒人真整明白流程是怎么回事。
很多公司一說要優(you)化采購(gou),第(di)一反應是:
“我(wo)們是不是要上(shang)系統?” “要不要搞個集采中心?” “是不是把審批流程再嚴一(yi)點就行?”
但說句實話(hua),你要是連自己公司(si)采購流程都沒搞清楚(chu),就(jiu)別指望降本增(zeng)效、控(kong)風(feng)(feng)險(xian)了——你連“成本”和“風(feng)(feng)險(xian)”在哪(na)一步都搞不明(ming)白。
今天這篇,就來和大(da)家聊聊采購流(liu)程到底(di)怎(zen)么回事。怎(zen)么一(yi)環(huan)套一(yi)環(huan)地影響著你公司的:
- 成本控制
- 資金周轉
- 風險防控
- 管理透明度
如果你是老板,或者在管采(cai)購(gou)、財(cai)務、行政相關工(gong)作,建(jian)議耐(nai)心看(kan)完這篇。

一、別以為采購就是“下訂單、簽合同、對賬付款”
你去問10個老板(ban)“你們采購怎(zen)么做的”,8個會(hui)說:
“就XX部門(men)提(ti)需求,我(wo)們下單采購唄,找供應商報價,簽合同走審(shen)批,最(zui)后付款。”
聽起來沒毛病,流程似乎(hu)挺(ting)“順”的對吧?但真要往下問:
- 誰提的需求,有沒有備查?
- 比了幾家供應商?有記錄嗎?
- 合同歸檔了嗎?條款有沒有評估?
- 收貨有沒有驗收?貨對得上賬嗎?
- 為什么月底發現這批材料超預算了?
這(zhe)些問題,一問一個答不上。
其實真正的采購流程,不是你覺得“下個訂單就完事了”,而是一個完整的鏈條,從**“需求觸發”到“合同履約”再到“結算歸檔”,環(huan)環(huan)相扣,少哪一環(huan)都容易出事。

我們先(xian)把(ba)整(zheng)個(ge)采(cai)購流程梳(shu)理一遍,再逐步拆解:
二、采購流程其實分7步,每一步都有坑
步驟1:需求提出(Requisition)
這個階(jie)段其(qi)實最容(rong)易被忽(hu)視。
一個項目部突(tu)然說(shuo)“要買一批設備”;運營說(shuo)“辦公室紙(zhi)張快(kuai)用完了”;甚至領導(dao)一句(ju)話:“換(huan)掉這(zhe)批不靠譜的供應商(shang)”,都(dou)能(neng)觸發(fa)采購(gou)流程。

問題來了:
- 需求有沒有標準格式?是用系統提、還是口頭說、還是Excel發?
- 有沒有人審核“這個需求是否合理”?
- 有沒有預算范圍?計劃內還是臨時加?
控不住源頭,后面再省也省不出啥來。

舉個例(li)子:有公司(si)采購預(yu)算很(hen)緊,但(dan)業務部門(men)臨時(shi)提(ti)了一(yi)批“緊急物資”,結果財務根(gen)本(ben)沒安排預(yu)算,最后(hou)變成“要不先墊一(yi)下(xia)”,風(feng)險來了不止是資金,還包(bao)括合規問題。
步驟2:審批流程(Approval)
有了需求,接下來就是審批:這個東西到底能(neng)不能(neng)買,誰(shui)說了算?
- 是不是每類采購金額都有審批權限表?
- 是不是不同類型的東西(比如IT、市場、行政)要走不同條線審批?
- 審批是不是全靠人催?是不是過個節假日就卡在領導那?

這一步的風險點是:沒有審批記錄、流程混亂,出了問題沒人負責。
曾經有客戶財務部審計時發現一個采購單金(jin)額30多(duo)萬,壓根沒審批記錄,項目經理(li)說“領導口(kou)頭同意了”,誰來擔(dan)?
步驟3:比價 & 詢價(Sourcing)
很(hen)多公司在這(zhe)個(ge)階段(duan)是“走形式(shi)”,找3家供(gong)應商隨便要(yao)報價,實際(ji)早就內定(ding)了(le)。
但真(zhen)正有效的比價流程,要滿足這幾個條(tiao)件:
- 每家報價有留存(別用微信聊完就刪了)
- 有統一格式做比對(含稅、含運費、交付周期清楚)
- 有人做初篩+商務評審(不能只比價格)

這個階段的重點,其實是“花錢花得值不值”,不是(shi)光“選(xuan)最便宜的”。
你(ni)沒評估服務能(neng)力、交(jiao)付周期、后期維護,買(mai)個(ge)最便宜(yi)的結(jie)果可能(neng)是(shi):交(jiao)期拖(tuo)2個(ge)月,返修率超標,最后一地(di)雞(ji)毛。
步驟4:合同簽署(Contract)
合(he)同一開(kai)始簽得潦草,后面再來補就麻煩(fan)了(le)。
- 合同模板是誰管的?有沒有法務審?
- 是否有明確付款條款、交付節點、驗收標準?
- 有些采購是不是根本沒合同,只靠一個報價單?
這一步的關鍵(jian)在(zai)于“風險(xian)(xian)對賭”:如果(guo)(guo)供應商(shang)出(chu)問題,我們有(you)(you)約束嗎?如果(guo)(guo)我們內部變(bian)更計劃,有(you)(you)沒(mei)有(you)(you)違約風險(xian)(xian)?
曾見過公(gong)(gong)司因為合同沒(mei)寫“交付時(shi)間延誤罰款條款”,結果(guo)供應商(shang)耽誤工(gong)期40天,公(gong)(gong)司只能(neng)“協調一下(xia)”,損(sun)失自己(ji)扛。

步驟5:收貨與驗收(Receiving)
這一步往往是“流程(cheng)斷點”。
- 誰來收貨?有沒有收貨單?
- 貨對得上賬嗎?型號、數量一致嗎?
- 設備有沒有調試、有沒有試運行記錄?

很多(duo)公司物料到了(le)倉庫,現場收(shou)了(le),但(dan)系統(tong)里沒(mei)人登記,結果月底對賬時財務(wu)一問(wen),業(ye)務(wu)說:“我們收(shou)到了(le)啊”,但(dan)沒(mei)有單據。發票開了(le),流程沒(mei)走(zou)完,審(shen)計一看就問(wen)題大了(le)。
步驟6:對賬 & 付款(Payment)
這一步,關系到兩個最實際的事:資金安全 + 財務合規。
- 付款流程是不是按合同走的?
- 有沒有收貨+發票+合同“三單對齊”?
- 有沒有付款申請記錄?

很多時候問題出在這(zhe)里(li):合同說是“分期(qi)付(fu)款”,但(dan)項目部急著要結清,財務被催得頭(tou)大(da)。 結果(guo)前期(qi)貨還沒(mei)全部收、質量也沒(mei)驗完,錢已經全付(fu)完了。
要知道,付款才是你最后的控制權,錢一出去,所有采(cai)購風(feng)險都(dou)成了(le)“歷(li)史遺留問題”。
步驟7:歸檔 & 追溯(Archiving)
最后,所有單據——需求單、審批單、比價記錄、合同、收貨單、發票、付款憑證……有沒有一套標準的歸檔機制?
- 是電子化保存,還是靠打印鎖柜子?
- 誰來歸檔?定期有沒有審?
- 查找是否方便?項目結束后能不能完整調出所有記錄?

歸檔不是為“有備無患”,而是為以后追責、結算、經驗復用做準備。
三、流程清楚了,控風險、降成本才能真的落地
如果你仔細看完上面這7步,你就會發現: 采購流程不清楚,你根本談不上什么“降成本”——你連錢是怎么花出去的都不知道。
控風險靠哪幾步?
- 需求審批 → 防止不合理支出
- 合同條款 → 防止交付扯皮
- 收貨驗收 → 防止假賬、虛報
- 歸檔記錄 → 形成閉環、可追責

降成本靠哪幾步?
- 源頭控需求 → 不是所有采購都必要
- 比價+評審機制 → 花同樣的錢買更好的貨
- 付款機制設計 → 把控節奏,掌握主動權

所以(yi)你看,一個“采購(gou)優化”的根(gen)本,不在于你上了(le)什(shen)么系統、用了(le)哪個平(ping)臺,而在于:
你是不是真的把每個關鍵節點都跑通、跑實、跑順了。
四、說到底:采購流程管得順,企業運營才穩得住
現在(zai)很多老板嘴上說“控制(zhi)成本、降本增效”,但(dan)每天(tian)審(shen)批的采購單依(yi)然是(shi)“拍(pai)腦袋簽字”; 業務(wu)部門喊著“流程(cheng)太繁瑣(suo)”,其實是(shi)自己從(cong)沒配合過流程(cheng)去走一次(ci); 財(cai)務(wu)天(tian)天(tian)補臺,審(shen)核不到底,最后賬實不符。
說到底,不是系統不行,是流程從一開始就沒厘清楚,更沒人落到執行上。
而真正做(zuo)得好(hao)的企業,都在采購這件事上有個共(gong)識:
- 標準化流程先建好
- 數字化工具再上線
- 所有人理解流程邏輯并愿意配合,才是真正的“落地”!

最后一句話總結:
采購流程不是形式主義,而是企業風險和成本控制的“第一道防火墻”。
搞清流程,你就知道成本怎(zen)么(me)來的、風(feng)險(xian)怎(zen)么(me)冒的、系統該怎(zen)么(me)配。
否則,你上什(shen)么系統都(dou)救不了一個“流程(cheng)混亂”的企業。